编者按:自从阿战9万份情报被“维基解密”网站曝光,种种消息的披露都如同电影蒙太奇般制造着诡异而迷离的效果,其精彩程度赛过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然而,抽丝剥茧后我们发现,这部大片包含的人情与道德权衡,正是当下人类面临的两难困境:是追求绝对正义还是尊重国家利益?可能永远都是个沉重的话题。 |
核心角色一:布拉德利-曼宁
事发:阿战9万份情报曝光 系美军史上最大泄密案之一 一家名为“维基解密”的美国网站7月25日公布了91000多份涉及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秘密文件,这些秘密文件主要包括大量的美军和北约部队的作战内容、行动。
关联:美军滥杀无辜的视频被公之于众 疑似泄密者:布拉德利-曼宁
今年4月5日,美军在伊拉克滥杀无辜的一段视频出现在网站“维基泄密”上。在这段拍摄于2007年7月的绝密视频中,两名驻伊美军飞行员驾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对手无寸铁的伊拉克平民开火,造成12名平民死亡。【详细】
线索:作为一名军方情报分析员 曼宁将各种绝密资料泄密给维基解密网站料
据曼宁透露,除了将上述绝密视频泄露外,他还向“维基泄密”网站泄露了2009年5月4日美军在阿富汗的空袭中打死无辜平民的录像、军方将“维基泄密”评估为“安全隐患”的机密文件,以及26万份机密的外交电报。
行动:22岁的美军情报分析员布拉德利-曼宁被逮捕或面临数十年监禁
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对这段视频被泄露大为光火,下大力气对此事进行追查,终于查出了泄密者——现年22岁的美军情报分析员布拉德利-曼宁。5月底,曼宁在巴格达东部65公里处的“悍马”前线作战基地被美军刑事调查处逮捕,据称目前被关押在科威特阿瑞坎军营候审。【详细】 |
核心角色二:阿桑奇与“维基解密”
定位:维基解密是一个专为揭露政府、企业腐败行为而成立的网站
成立于2006年,创始人是朱利安·阿桑奇。他197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童年时,由于父母开办了一个流动演出公司,阿桑奇从小就过着吉普赛人式的流浪生活。他在中小学阶段一共上过37个学校,还上过6个大学。也许正是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造就了他不安分的冒险性格。【详细】
动机:网站提供各种解密信息,相信信息的透明和自由交流会有效的阻止非法治理
为何要将9.2万份军方机密文件公之于众?阿桑奇的解释是,他希望通过公开对战争最详细细致的描述,来改变人们关于阿富汗战争,甚至对所有战争的看法。“也许仅靠公布机密不会让战争结束,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将改变政治风向。”他相信,只有将不公平不正义的事公开,才能推动社会变革。
保障:支持者秘密捐款,网站声称:检举人、新闻记者和博客可以揭发各种腐败行为,而不用担心雇主和政府的报复。
全球捐款者们通过贝宝网络支付或电汇至基金会银行账户的方式向“维基解密”捐款,这些款项均由基金会管理。“维基解密”在电子银行Moneybookers网站上也开设了账户,接受捐助。 【详细】 |
|
核心角色三:美国与其战略合作方
表态:美国强烈谴责文件
秘密文件曝光引发媒体一片哗然。美国和巴基斯坦政府则对文件公布表示强烈不满。“美国政府强烈谴责个人和组织泄露机密信息的做法,这样做会把美国人和我们合作伙伴的性命置于危险境地,威胁我们的国家安全。”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詹姆斯·琼斯发表声明说。他同时坚称美国和巴基斯坦的合作以及阿富汗战事不会受到影响。 【详细】 行动:美军方扩大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外泄调查范围
反应: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政府严重不安 |
|
——网络在政治与战争中角色凸显
由于此前几次独家揭秘均未能引发广大回响,“维基解密”这回为求一举打响名气,在踢爆美军的阿富汗秘密作战记录上,与各大新闻媒体机构联手出击。这种做法凸显网络和社群媒体出现不过短短数年,就已经在新闻业扮演中坚角色,而主流媒体机构仍是新闻分析与传播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维基解密”正在颠覆传统的 “新闻报道”概念。
——“无国籍的新闻机构”挑战自由民主理念
“维基解密”再次打破传统媒体,以电脑空间迅速传达大量信息,越过国家控制,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说在电脑空间“无法无天”,无限传播,怪不得有人称它为“无国籍的新闻机构”。从此,在无政府状态下,没有任何商家或国家的机密可以安全掩饰的了。不过,同时自由民主也到了极限,政府或国家观念面临严峻的挑战——个人自由与集体安全,绝对开放与绝对保密问题。
——“维基解密”挑战政府与媒体合作潜规则
“维基解密”的兴起,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政府在掩饰事实,谎言连篇;媒体在配合,成为政府的传声虫。主流媒体没有扮演它们应该扮演的角色。如果没有类似“维基解密”的互联网,很多真相可能永久埋藏了。从这一点看,我们肯定“维基解密”存在的价值 |
|
道德权衡:为了人权和真相,是否可以放弃驻阿士兵的安全?
一方面,由于披露的材料中确实存在隐瞒和修饰平民死亡事件的描述,公众舆论对于阿战的看法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微妙变化;另一方面,这种特殊的背景以及基于特定人格特征而采取的行动,本身会引发对真实动机的争议,例如,将北约驻阿部队的战术通讯细节与术语公诸于众,进而将士兵的人身安全置于危险的境地,可以被解读为“不负责任”的表现。公共舆论是否愿意接受阿桑奇的行为逻辑,即为了人权和真相,可以不计后果地披露此类文件,将构成未来事态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所在。
传统媒体在泄密事件中的解读权左右事件进程
对比五角大楼文件,“吹哨者”当年披露的是已经形成确定结论的“最终报告”,战争日志文件本质上是有待进一步加工的“原始情报”。所以这些材料显得分散而琐碎,在提供了某些“震撼”事实的同时,也为从不同角度进行“多重解读”提供了可能,这使得不同背景的评论员、媒体乃至政客,各取所需进行了多样化的解读,从而为事件最终的定性,乃至结局增加了更多的变数。
传统媒体与白宫里应外合左右大国关系,正当性值得怀疑
此次《纽约时报》的解读重点与美国白宫保持了相当程度的一致,事实上在7月27日最终报道这些文件内容之前一周,《纽约时报》已派出了包括驻华盛顿办公室主任和记者在内的小组,携带其报道大纲,甚至可能是从维基揭秘网站获得的材料原文,前往白宫与美国政府相关官员进行了会谈,讨论如何进行报道,并最终将报道的焦点集中在“战争日志披露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与塔利班过从甚密”的视角上。显然,《纽约时报》此举把文件泄露的公关危机,转变成了间接向巴基斯坦政府施加压力,推动其与美国强化地区安全合作,联合反恐的契机。 |
结语:说到底“维基解密”能破解的秘密只是冰山一角,而真正的秘密只存在于当事人内心最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