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冰遭遇“潜规则” |
* “吊环王”带着遗憾退役 不可否认,最后出场的巴西选手扎内蒂,动作完成情况也很不错,但他最后落地时却后退了一小步。就整体完成性而言,扎内蒂要逊色于陈一冰,然而裁判却给扎内蒂打了15.900分。最终,陈一冰以0.1分之差屈居亚军。也许是评分标准不同,抑或是裁判对陈一冰有些审美疲劳,总而言之,陈一冰在吊环决赛中遭遇裁判压分,既意外又不意外。
* 不让多拿金牌成国际体操界的“潜规则” “在获得男团冠军后,教练组就已经预料到了,队员可能会在各单项比赛中遭遇裁判压分。很不幸,陈一冰今天成了‘受害者’。 ”中国体操队教练黄玉斌赛后说,“这就是国际体操界的潜规则,不能让你拿太多金牌。而且,巴西可是下届奥运会的东道主……” 【详细】 |
·奥运会成为意识形态角力场 渐渐告别“纯真年代” |
英国学术杂志向叶诗文道歉:服兴奋剂是杜撰 |
* 裁判并非孤零零的个体 竞技场上,风云莫测,很多时候必须要接受不得不接受的结果。比如南非世界杯时,兰帕德打进德国队球门的球被硬生生吹了出来。这种情况下,“裁判也是人”的论调往往成为一种合理解释。不过,事情并非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裁判并非孤零零的个体,他们受雇于各单项协会,而单项协会又听命于国际奥委会。执法者和组织者其实是一家的。
* 奥运会日趋商业化 政治化 陈一冰的“银牌”被理解成为北京奥运会还债,似乎是唯一合理的解释。这一次,东道主英国队同样受到了不少优待。英国自行车队“假摔风波”、赛艇队“重赛风波”都引来了不少质疑。在奥运会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政治化的大背景下,奥运金牌、奖牌,甚至比赛的过程,往往会成为各方交易的筹码。裁判绝不会是幕后的庄家,与运动员一样,他们也只不过是棋子罢了。真正的庄家是背后的各路政客们,他们让奥运会变成了印钞机,让奥运会变成了政治筹码。 【详细】 |
·错判误判层出不穷 偏见成见因何形成 |
* 欧洲裁判的固有思维在作祟 香港大公报撰文表示“固有的偏见成为错判误判的主要原因”。文章认为,伦敦奥运会上自行车和击剑成为误判的重灾区,而这两个项目都是欧洲的传统项目,裁判大多也是欧洲面孔,原本欧亚选手在这个项目上差距很大,但是随着体育的发展,亚洲选手通过刻苦训练和对比赛规则的研究开始占了欧洲人的领地,亚洲选手表现出色、频频摘金夺银,欧洲的地位开始动摇,而裁判固有的思想认为,在这个欧洲人把持的舞台上,还应该是欧洲人说了算。
* 奥运精神受到伤害 如果仅仅只是由于裁判的个人判断出现失误,造成误判或有争议判罚的结果倒也无可厚非;而如果这种误判或争议判罚是出于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那这就严重玷污了奥林匹克精神。对于奥运会而言,如果要保证公正与权威,伦敦的诸多“裁判门”事件需要引起深刻反思。伦敦奥运会的比赛尚未结束,希望这层被“争议判罚”蒙上的阴影能在后面的比赛中尽快散去。 【详细】
|
辛德斯承认假摔 伦敦奥组委与裁判不闻不问 |
·中国在偏见中自信地成长 |
韩国选手申雅岚遭遇误判失败而归 |
* 理想看待“选择性失明 ” 当对叶诗文的质疑已基本销声匿迹时,记者又在伦敦的《标准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试图解释“我们为什么要怀疑叶诗文”。文章认为,叶诗文之所以被质疑,是因为“她成长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外界无从了解。”不知道文章为什么忽略这样一个基本信息:叶诗文师从澳大利亚名教头丹尼斯和伍德,每年都要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地进行数周乃至数月的训练。在奥运会上,世界的确是平的。中国代表团中有十几位外籍教练的身影,他们帮助中国选手更好地了解世界体坛的训练理念和手段,更快地提高水平。而美国代表团中,来自中国的体操教练乔良培养出了女子全能冠军道格拉斯。乒乓赛场上,外国选手身边的中国教练更是常见。在奥运会的舞台上,中国早已展现出开放的心态和姿态。 【详细】
* 不动摇不折腾,建立骨子里的底气 回顾历史,每个发达国家几乎都经历过类似的洗礼。对于国际上的某些情绪化言论,据理力争之后,就要把重点集中在进一步完善自身上。挑战不在于外面的杂音和偏见,它们最多只能制造一些短期的不利舆论环境,挑战主要在国内。当然,我们也要避免把批评意见同偏见画等号,有很多批评可能夸大但却有益。经受住偏见考验还要增强信心。【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