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8日消息(记者王涛 通讯员江龙余 陈子华)2018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评选揭晓。99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状、697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799个全国工人先锋号今天上午受到表彰。其中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290名产业工人受表彰,占比超四成,农民工占比创历年最高纪录。
徐露平,一名80后农民工。徐露平又是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劳动模范”、“十大新型农民工”、安徽省十佳“最美农民工”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这个月徐露平又当选为安徽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一个农民工怎么获得了很多人想都想不到的荣誉呢?答案是,徐露平作为一个长期在工地上干活的农民工,他并不沉沦、并不服输,爱思考、肯钻研,在工作中先后对各种工艺、工序、工具等进行革新和改造近70余次,为他走过的每一个工地确保工期和安全生产完成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980年在安徽省肥东县出生的徐露平,成长在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父母以务农为生的农村家庭里。高中时期由于家境条件苦难,16的他不得不辍学外出务工。第一份工作去的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当一名小泥工。由于身材矮小,力气不足,一周后就不得不离开了工地。辗转了几个工地之后,1998年合肥建小区,徐露平到工地干杂活,一年多挣了近3000块钱,得知自己的初中同学两个妹妹读书没钱时,他全部借给了他们。1999年徐露平在来到了中铁四局湖北孝感环水湖大桥施工现场,从事预应力张拉施工,先后转战过中铁四局杭州湾跨海特大桥,京沪高铁、合蚌高铁、合福铁路和连盐铁路等桥梁的预应力张拉工地。
从1999年到2008年这9年间,是徐露平跟着老师傅们扎实学好作业能力的时间,每到一处,徐露平总是对照图纸和施工规范边学习、边琢磨、边总结。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请教,这也使他在张拉技术上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在自身技术能力得到一定的肯定和掌握一定的施工经验后,从2008年起,徐露平开始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技改创新,开始了他从一个普通农民工到工地上的“发明家”的转变。
在大规模的高铁建设中,预制梁穿束是高铁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2009年在合蚌高铁下塘制梁场,徐露平经过现场试验后发现,施工所需要的人工穿束要6-8人,且需要耗时8小时左右。为了省力省时,徐露平开始对照图纸和施工用具大量地琢磨、实验和总结,只要遇到困难的问题就虚心请教有张拉经验的师傅。很快在他的努力下,成功发明了“钢绞线自动穿束机”。试验证明,机械穿束仅需2-3人,且穿束用时不到5小时。除此之外,机械穿束比人工穿束钢绞线每根至少节省材料15厘米,仅此一项,每片梁的成本节约就达700元左右。徐露平的发明广受欢迎,很快“钢绞线自动穿束机”成功推广到九景衢铁路常山县制梁场、连盐铁路东海县制梁场、京沈客专龙城区制梁场等近10个梁场,仅此一项就为项目节约成本近三百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14年,在连盐铁路东海县制梁场担任现场队长期间,一次施工现场的张拉过程中突然出现了钢绞线滑丝现象,当时一端的千斤顶退不下来了,由于没有退锚的工具和支架,现场的施工人员一时束手无侧。得知情况的徐露平,立马建议使用槽钢和钢板代替支架,把滑丝的钢绞线给退了,并整整用了8个小时。险情解除过后,徐露平开始思考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最终他根据施工经验设计并加工制作了一台退锚支架,该支架留出足够的操作空间保障了退锚的可操作性,且制作模型简单易加工增加了退锚支架的实用性。此外,徐露平还在工作中对各种工艺、工序、工具等进行革新和改造近70余次。
徐露平是江淮丘陵地上走出来的一位农民工,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学习、钻研,对工作进行改进,对工艺进行革新,对工具进行发明创造,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为社会创造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