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四川成都春熙路边,一群讲着马来语的年轻人正用手机扫码解锁共享单车,他们的目的地是2公里外的国际金融中心(IFS)熊猫雕塑——这尊趴在商场顶层的“网红”熊猫,已成为东南亚游客镜头下的“打卡”热门。同日,在天府国际机场,刚刚落地的泰国游客婉娜迫不及待地直奔影院,观看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我的中国朋友说,以后如果想长期生活在这里,得先读懂这里,看《哪吒2》是个好机会。”婉娜说。

  2025年春天的成都街头,入境游核心吸引物的迭代升级正在发生。这背后,是成都从“机票驱动”到“内容驱动”形成的入境游“新磁场”。

  “曼谷飞成都的票价只要200多元,价格比泰国国内航班还便宜。”婉娜的话,揭开了东南亚游客“错峰入蓉”的一大原因。2024年,成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多措并举,推动天府国际机场24小时直接过境旅客免办边检手续、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延长至240小时等措施落地落实。数据显示,春节后,成都日均入境的外籍游客达1064人次,环比春节期间增长近10%,其中超半数来自东南亚。

  过境免签等政策的优化升级带来的不仅是客流增长,更是旅游模式的迭代。婉娜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提前一周抵蓉只为看上心仪已久的《哪吒2》,还将泡泡玛特潮玩店等纳入必游清单。“打卡”充满魔幻感的SKP景观水柱“生机之塔”,在都江堰钟书阁当一次文艺青年,去IFS和熊猫雕塑同框拍照,几乎成了外国游客来蓉旅游的“三件套”。

  “十年前,外国游客跟着旅游团走景点,现在他们跟着短视频平台、小红书等‘找’成都。”四川山海逸行旅行社有限公司导游王子言见证了成都入境游的变化:一是来的游客更年轻了;二是旅游景点逐渐从传统景点变为一些新文旅场景。“来成都之前,他们就通过社交网络得知了部分‘网红打卡地’,特别是一些连锁潮玩店。”王子言说。

  吸引外国游客的还有成都的传统民俗文化。2024年以来,成都陆续赴新加坡、法国、日本、挪威等地开展“成都,不只有大熊猫”文旅推介会,向境外游客推介成都的传统文化资源,得到正向反馈。

  吃火锅、喝盖碗茶、逛庙会、体验非遗……春节期间,来自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第一次来到成都。她的手机日程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春节旅游攻略,临走时还对这趟旅行意犹未尽。

  “春节”申遗成功,也让外国游客对来中国旅游有了更深层的文化需求。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首次面向全球招募的6名“国际小喜神”在学习了解成都武侯祠的历史沿革、庙会由来、国学名篇等内容后,在大庙会期间巡园送福,与市民、游客亲密互动。在成都锦江东门码头,文化手工体验区的非遗剪纸、写“福”字等活动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当巴基斯坦游客扎希尔举着定制剪纸惊叹“和我的脸型一模一样”时,传统文化完成了从“他者展示”到“主体共创”的进化。

  值得关注的还有成都不断提升的便利化支付水平和逐渐完善的多语种智慧旅游服务。新加坡游客林永勤此次成都游靠一部手机就全部搞定,包括坐高铁、乘地铁,都可以用他常用的新加坡当地银行电子钱包购票支付。此外,天府国际机场开设了24小时综合支付服务区,可以“一站式”满足入境人员开户、开卡、外币兑换、移动支付等多种需求。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青城山—都江堰、宽窄巷子等重点景区,入境游多语种售票机均已完成布局。

  “成都的县域文旅资源丰富,可作为新的入境游旅游项目进行拓展。”面对入境游的火爆,四川大学旅游学院相关专家建议,接下来,成都在入境游上要下的功夫不少。比如,在社交媒体上持续输出生产高质量文旅内容的同时,引导入境游向县域、乡村等区域下沉,让入境游景点更丰富。(付远书)

编辑:宋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