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央广网国内 > 国内滚动

【我的扶贫故事】把心交给群众 我成咸宜村"自己人"
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我要评论

  

  精准识别贫困户

  工作单位:城口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当了第一书记,才真正了解了农村的实情、农民的感受,深感农民的辛劳和自己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重大。”这是我到咸宜镇咸宜村担任第一书记10个多月来的切身感受。

  从“袁科长”到“袁书记”

  进村的第一天,咸宜村的“两委”干部虽然接到了我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通知,但见面后他们仍叫我“袁科长”。听到他们的称呼,我并不奇怪,因为我所在的单位是咸宜镇的对口帮扶单位,之前我曾多次到咸宜参加结对帮扶工作,和村“两委”干部有过数面之缘,那时他们称呼我“袁科长”。现在,他们仍叫我“袁科长”,我心里明白,他们还没有接纳我。

  当天晚上,我辗转反侧,心想村“两委”干部称呼自己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真正将自己融入到群众中去。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每一次人生转折点的角色转换,现在,不正是又一次的转折点吗?我自己必须先实现角色转换,把原来的“袁科长”彻底变成“袁书记”。

  第二天早饭后,我便主动找几个村干部拉家常,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工作和生活,逐渐消除他们的“陌生感”;摆谈自己来村的一些初步想法和打算,逐步增加了他们的“认同感”;告诉他们上级选派精准脱贫驻村第一书记的做法不是做样子,也不是搞形式,而是要求第一书记要与原单位脱钩,全身心投入到精准脱贫的工作中来。现在,我们的身份都是“村干”,而且我曾在明通工作过四年,对明通咸宜一线的老乡有着深厚的情感,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话越说越多,心越贴越近,情越来越亲。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坚持到每一户建卡贫困户和村民代表家中进行走访,让村干和老百姓都说说“我们村里的事、家里的事、心里的事”,认识认识我这个“袁书记”,也让我了解老百姓的心声和需求。通过一个月不停地走访、慰问、了解,我不但清楚了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拉近了干群关系,树立了自己“农村干部”的形象,同时,也学会了一些“土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我听到的称呼就全是“袁书记”了。我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和村干部的认可。一社社长罗科华说:“袁书记能和我们一起爬山钻林,不摆架子,不擦凳子,有啥说啥,是个实在人,像个农村干部的样子,是个来做实事的人。”

  

来源:新华网  编辑:龙明洁作者:  日期: 2016-06-18 13:05:00
1
标签:贫困户;扶贫政策;村干;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