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2021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西宁开幕。摄影:魏雅琪
  北纬36度,气温30摄氏度。7月的高原古城西宁,头顶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环绕,正处在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和煦的暖风、灿烂的阳光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如约而至。
  群贤毕至,立意高远
  这次由中国科协、青海省委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可谓群贤毕至。中组部青年英才国情研修班学员,中国科协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研修班学员,全国青联,“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部分“两弹一星”事业亲历者或亲属代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欧美同学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援青干部人才,博士服务团,青海省属高校、“两优一先”表彰对象、省专家人才联合会青年人才代表……一千六百多平方米的会场里,在灿若满天星辰的穹顶下,在庄重的朱红和沉静的深蓝交相映衬的陈设中,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情牵“两弹一星”精神的各界人士。今天,他们跨越山海,汇聚在此,担当起了“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人的重任!
  论坛主题鲜明、立意高远。
  你听,高屋建瓴的开幕致辞犹在耳边:
  要传承伟大的事业。传承是最好的感恩,奋斗是最好的传承。既要缅怀铸就“两弹一星”精神的先驱们,更要赞美为党、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所有奋斗者。
  在“两弹一星”精神的主要发祥地举办青年英才论坛,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凝聚科技英才服务国家发展的重大举措。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为科技工作者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实现人生理想,提供了无比广阔、大有作为的奋斗舞台。
  而观点鲜明的主旨演讲更是发人深思、引人共鸣:
  “两弹一星”是不朽的丰碑,筑起了新中国的安全屏障,也为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是青海本土走出的院士,也是“七一”勋章获得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也希望这种精神能够激励青年一代勇于奉献、敢于创新!
  针对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好“两弹一星”精神,四位专家学者发表了真知灼见,他们或谈精神的作用,或谈对精神的认识,或讲故事,不时引起听者共鸣。
  致敬前辈,传承精神
  走进论坛,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大部分来宾的年轻形象和蓬勃朝气。三百余位嘉宾,有二百七十多人是80后,当中有90后的博士研究生,也有80后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在论坛主旨演讲现场,他们按所属单位、团体或高校,着装统一、整齐端坐、认真聆听,充分展现了青年一代领军人才、科技工作者、优秀大学生的卓越风采。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章立诚还不满24岁,但他已经坚定地走上了粒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研究的道路,而如此近距离地接受“两弹一星”精神洗礼,让他对自己的选择更多了一份无悔。
  “参加这次论坛,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年近九旬的吴天一院士,将一生献给高原,‘不后悔、不动摇、坚决走下去’的决心令人振聋发聩。还有奋斗在科研一线的80后清华大学教授张强,他们躬耕在医学、能源等不同领域,却都秉承‘两弹一星’精神,矢志建立科技强国。前辈精神,可追可及,我们年轻人生逢盛世,一定要立志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上初中时就知道‘两弹一星’,没想到十二年后第一次来到‘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地,是因为一篇博士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赵岩所说的这篇论文,名字叫《“两弹一星”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观点深刻和论据充分,论文得到了导师的认可,也促成了她此次的青海之行。
  在论坛现场,赵岩凝神倾听专家学者的主旨报告和发言,并在手机上及时记录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丰功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汲取伟大力量,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在会场一侧,一面红底白字的签名墙成为了当仁不让的“网红打卡地”,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原二二一厂等高校和单位的嘉宾们,手持团队旗帜,纷纷在这里合影留念。我省青年人才代表单中书表示,今天大家零距离站在院士身边,聆听了他们奋进的历程,感受英雄的精神,此时此刻,“幸运、荣耀”的感觉由心而生,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盛大的仪式上感受“两弹一星”精神,将会成为记忆中最浓厚的一页篇章。铭记今日,铭记历史。
  参会的青年人才纷纷表示,今天我们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上,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舒适的工作环境,享受着党和国家给予的诸多人才政策,深感肩负责任重大。坚信我们中青年一代定会传承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指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