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7月26日消息(记者 滕萌)7月23日,青海省消费者协会向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及有关部门发布《我省部分市州中小学生校外文化课培训机构消费者调查报告》。报告内容涉及调查概括、具体内容、主要结论、意见建议四个方面。此次调查显示,青海省中小学生校外文化课培训机构调查情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短板弱项。
  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是《消法》赋予消费者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责。为加强对中小学生校外文化课培训机构的社会监督,扬长补短、畅通消费,5月以来,青海省消费者协会组织第三方机构分别向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和海南州部分地区为子女报名参加校外文化课培训的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2822份,调查了解消费者择校的渠道理由、合同签订和消费维权等情况。
  消费者整体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
  消费者对培训机构整体满意度为79.89分,处于中等水平,有上升趋势,接近“比较满意”等级。其中,教学环境、教学质量、课程设计和内容、机构服务态度、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师亲和力、师资力量等指标满意度高于整体满意度。而收费方式、教学配套设施、安全配套设备、收费标准、投诉处理、合同条款等指标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培训机构的选择上更加注重口碑
  多数消费者了解培训机构的主要渠道是亲戚朋友的推荐。培训机构宣传单和朋友圈、微信群宣传,也是调研对象了解培训机构的重要渠道。消费者选择培训机构的主要原因有培训机构的知名度、周围交通便利和专业教师团队。
  合同签订、发票开具情况较好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消费者认为签订合同很有必要,且大多数都与培训机构签订了合同,并获取、留存了缴费发票和消费凭证。在签订合同的群体中,有8.39%的调研对象遇到过无专人答疑的现象。
  消费维权工作满意度总体较好
  消费者投诉的主要渠道以教育部门及消协组织为主。有93.82%的消费者认为维权渠道便利,有89.28%的消费者认为维权处理效率高,有88.65%的消费者对维权处理结果满意。遇到消费纠纷的调研者中,有少数消费者因主客观原因放弃维权。
  下一步,青海消费者协会将把校外文化课培训机构的社会监督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深化社会共治,健全长效机制,力促青海省校外文化课培训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