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2月19日消息(记者汪晓青 通讯员吴道洁 杜云鹏)2月18日,春节假期节后上班第一天,春运中的青藏铁路西宁车辆段客车检修库内一片忙碌景象。

“呼叫郑师傅,呼叫郑师傅,库内3号检修台位需要探伤作业,收到请回答!”

郑远航(中)正在指导青工使用探伤仪器(央广网发 杜云鹏 摄)

“收到,马上赶到。”8时35分,正在班前作业准备的郑远航接到了车间调度下达的生产任务电话。容不得犹豫,他起身背起工具包一路小跑赶往作业地点。来到作业地点后,郑远航迅速拿出探伤仪器,猫着腰蹲在车轮旁,先用小平铲将车轮轮毂、踏面等探检部位的泥污清除干净,随后均匀涂抹耦合剂,手持超声波探头开始探伤作业。

44岁的郑远航是西宁车辆段客车检修车间的一名探伤工,自2005年从事探伤工作以来,他勤奋好学,技能过硬,被身边的同事称为车辆“神探”。

“如果将车辆段客车检修库比成‘车辆医院’的话,我们探伤工就是‘车辆医院’的‘B超大夫’。车辆部件的‘病灶’在哪里,损伤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处理或更换,都需要通过探伤作业进行准确判断。”谈起自己的专业,郑远航滔滔不绝。

郑远航使用手动探伤仪核对轴承数据(央广网发 杜云鹏 摄)

面对身边不时传来的嘈杂声,此时的郑远航却心静如水。只见他右手稳稳地握着探头在轮对踏面上缓慢匀速地移动,眼睛则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显示屏上的波形变化。突然,一个微小的波形变化引起了郑远航的特别注意,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直觉告诉他,探头处的轮对踏面可能存在裂纹缺陷。

“轮对是车辆的重要部件,哪怕出现比头发丝还细的裂纹,都有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安全隐患,所以探伤工作不能有丝毫马虎。我的经验就是工作要慢、快不得、急不得,要一点一点地去探,有时还需要进行反复扫描确认。”朴实的话语里是满满的责任感。

郑远正在测量磁粉探伤机紫外光照度值(央广网发 杜云鹏 摄)

20分钟过去了,经过郑远航反复检查核实,最终确认所检查的车辆轮对存在0.8厘米的横向裂纹。

郑远航就是这样,用最慢的速度、干最细的活,精心守护着广大旅客的平安回家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事车辆探伤工作以来,勤学善思的郑远航摸索总结出了以“查、擦、看、思”为内容的“四字探伤工作法”,有效提高了配件裂纹缺陷的检出率。19年中,经他探伤的车辆设备部件多达3万余个,但从未出现过任何安全隐患。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