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这块石头上为什么要刻一个‘魂’字呢?‘魂’字寓意深厚、意味深长,它就是我们共产党员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和坚若磐石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之魂的缩影……”
“大史家村党委这面红旗之所以在改革大潮中经久不衰、永不褪色,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史家村有一个带领群众敢想、敢闯、敢干的村党委。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和谐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书记带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结对帮扶制度,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盛夏,记者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的党性教育基地——大史家村历史文化展览馆,只见展览馆里人头攒动,已经聚集了一批前来观摩的党员干部,他们一边聆听河阴镇党委组织委员申鑫介绍大史家村在党委带领下发生的喜人变化,一边细细参观展览馆里的老物件以及悬挂在墙上的介绍词。
早在20世纪70年代,大史家村村民在村党委带领下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得粮食生产节节攀升,大史家村成为青海历史上第一个高产村,同时被誉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近年来,村党委深入挖掘大史家村“黄河岸边永不褪色的旗帜”丰富文化内涵,以历届村党组织带领群众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为题材,整合各类资金550余万元,打造了以“大史家村光荣历史展览馆”为核心的党员教育培训主基地、主展馆。
申鑫介绍说:“在新时代,一届又一届村党委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传承红色精神,不断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在兴办粮油加工业、运输业、养殖业的基础上,于2014年投资了1500万元对原黏土砖厂进行改造,建成了海南州第一条加气混凝土砌块及蒸养灰砂标砖生产线,年纯收入可达150万元。随后,村党委带头规划建设扶贫产业园并投入使用,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进一步拓宽了全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跟随申鑫,记者来到大史家村扶贫产业园,一块块成品砖整齐地码放在厂外院落一侧,在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车间,机械的轰鸣声不绝于耳,成为工人的村民们正操作着机械,忙着手头的生产工作。
在切割车间,村民史绍奎穿着一身迷彩服,头戴蓝色安全帽,熟练地操作着手上的控制板。砖厂进行升级改造后,他和妻子来到厂里工作,每月领着4000多元的工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生产车间负责人南杰说,“车间的13名工人都是村里相对困难的村民,平均工资达到了4000元到5000元。”
谈起大史家村这两年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未来规划,申鑫说:“多年来,大史家村始终紧跟党走,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史家村将继续以‘红色旅游+党性教育’为引擎,整合现有的23家农家乐,发挥好农村特色饮食文化的优势,进一步增强村级产业发展后劲,拓宽村民的致富渠道,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同时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