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二级列表

甘肃艺人六米世博剪纸在沪展出

中广网 2010-02-10

      

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安惠琳在展示她的作品周斌现场图片

  中广网北京2月10日消息 从艺40年,头顶“国家级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称号,为寻求在世博展馆展出作品,她在高仅半米的阁楼内“伏地”创作1月余,并于昨天完成了这幅长达六米的“龙腾虎跃,花开世博”剪纸作品。“希望来世博参观的各地观众,能从我的作品里,领略中国中西部的风土人情。”来自甘肃庆阳的安惠琳说。

  “伏地”创作1月余

  徐汇区漕河泾街道社区文化中心4楼,最近正被一股浓郁的西部风情“包裹”着。这里展出的,是来自甘肃省庆阳市的“国家级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安惠琳的作品。

  长达六米的“龙腾虎跃,花开世博”大红色剪纸,正摊在偌大的展厅内。仔细一瞧,其中的世博元素铺天盖地。“EXPO”的LOGO、“东方之冠”、东方明珠、石库门人家、豫园九曲桥……这些标志性建筑,或“丰满”或“纤瘦”,层层叠叠地组合在剪纸长卷中,似将上海城市变迁娓娓道来。

  来上海仅半年,这些丰富的海派元素,是怎样在一位西北艺术家的脑中集合的?安惠琳笑着说,为了创作这幅作品,她在上海工作的表弟的带领下,跑遍了上述景点。每到一处,必留影记录。“建筑并非越宏伟越好,我更喜欢体现历史沉淀的,能展现上海发展轨迹的东西。”

  采风很辛苦,创作过程更费周折。为了维持生计,安惠琳一家,目前在漕河泾社区租借了一间小门面,楼下卖包子,楼上仅半米高的阁楼则用来休息。“创作最辛苦的时候,每天凌晨2点起来帮着老公做馒头,早上则在阁楼里伏地剪纸。这样夜以继日的生活,从去年12月起,一直持续到今年初。”安惠琳感叹道。

  携带千幅作品来沪

  除了“龙腾虎跃,花开世博”的世博剪纸,安惠琳此次带来上海展出的作品还有上千幅,有些作品的创作时间,甚至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

  比如1987年创作的《蝙蝠人》,采用的是阴阳剪纸工艺,左右两侧人物可互为重合。简单来说,不会浪费任何剪纸。而这幅作品,当年亦被法国艺术友协主席让 皮埃尔 吉莱姆先生看中,并收藏其副本。

  与同为民间老艺人的母亲不同,安惠琳的剪纸风格更随意,形象上不拘泥于细节逼真,大胆随意使用夸张变形手法,将剪纸、刺绣把大自然与生活中美好的情怀,特别是西北的民俗展现在作品中。

  又如在2004年第一届“国际剪纸艺术展”中获银奖的《天地人合》,表现的是人与天地相融的意境。不过,安惠琳的想象力更令人惊奇:剪纸中的人物,头发是由日月星组成的、眉毛用的是稻穗、耳朵借用的则是蝴蝶翅膀,脚踩牡丹、双手合十,意寓五谷丰登。

  作品展出暂“无门”

  “漕河泾街道社区文化中心的展览闭幕后,希望‘龙腾虎跃,花开世博’有机会在世博展馆中展出。”安惠琳说,这是她来上海的最大心愿。不过,要实现,仍有很多困难。

  首先,这千幅作品的保存是一家人最头疼的事。“剪纸成为作品后,需要压制装订成册。不过限于经费和场地,目前只能简单地叠在一起。”安惠琳的丈夫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租借的阁楼里,大半场地堆的都是妻子二十多年来创作的作品。

  安惠琳曾带着她的作品去本市非遗研究中心,进行过咨询。由于受到相关限制,目前“龙腾虎跃,花开世博”还没有机会进入世博场馆进行展出。“世博是世界的,希望我的作品有机会走进园区,更希望来世博参观的各国各地观众,能从我的作品里,领略中国中西部的风土人情。”

  

责编:汤璐 来源:新民网上海频道

世博速览更多>>

1.jpg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况

时  间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  点 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  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  标: 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