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二级列表

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的中国人 驻法大使重视

中广网 2010-02-08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圆满闭幕,中国人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其实,中国人很早就参与世博会了,并且留下了很多有趣的记录。

  广东戏班参加巴黎世博会

  在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上,有件事值得一提:中国文人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对此届世博会的游览和观感。王韬是晚清著名改良主义思想家。1849年,他进入英国的伦敦会(全名“伦敦传道会”,属于基督新教教派公理宗,建于1795年,总部在伦敦)在上海办的墨海书馆翻译中国典籍,深得传教士理雅各赏识。

  1867年,理雅各返国,邀王韬同行,王韬由此开始了在欧洲两年多的生活。

  王韬在自己的著作《漫游随录》中记述了1867年他在法国参观巴黎世博会的见闻,其中除了介绍世博会方方面面的情况外,还专门记载了一个广东戏班在世博会上演出的情景,这是首次见诸中国人笔墨的世博会印象。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清政府派驻西方的第一位外交官。1876年,郭嵩焘从上海登船赴英出任驻英公使。1878年,郭嵩焘被清政府任命为出使法国的钦差大臣。时值巴黎举办世博会,郭嵩焘对此非常重视,他本来就对世博会很感兴趣,曾多次与外国官员探讨,甚至考虑过在上海设立博物馆。这次,他亲自率员参加此届盛会的开幕式,参观中国的展览会所,会晤各国政要。他还在日记中记下了自己的观感。

  中国外交官登上氢气球

  随郭嵩焘出使的官员中有一位名叫黎庶昌,他是晚清著名外交家,曾历任驻英、法、德、日4国参赞。1878年世博会期间,他正在巴黎,亲历了此次盛会,并写下《巴黎大会纪略》一文,详细描述了自己的观感。这是目前所知关于这届世博会最详尽的中文文献。值得一提的是,黎庶昌还登上氢气球,体会了凌空飞升的惊险滋味,并详细记载了气球的形制和有关部件的大小、重量及使用方法。

  当时在巴黎还有一个叫马建忠的中国人,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改良主义者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作者。

  1870年,马建忠入李鸿章幕办理洋务,1876年被派赴法国留学,在巴黎政治学院专攻国际法,兼任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在写给李鸿章的信中介绍了巴黎世博会的情况及其意义,并提到中国参展、布置有“挂一漏万”之弊(《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

  在众多游历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中国人中,有一个叫张荫桓的中国人身份有点儿特殊。张荫桓是晚清外交界颇有影响的人物,曾任清政府出使美国、西班牙和秘鲁的大臣。

  张荫桓最感兴趣的是这届世博会的标志物——埃菲尔铁塔,他不仅在日记中详细描述了铁塔的构造,还亲自登上铁塔,一览巴黎风光。他还买了印有铁塔照片的明信片作为纪念,这套明信片是世界上最早问世的摄影明信片,今天已成为难得一见的珍品。由于张荫桓的特殊身份,巴黎世博会的官员们破例在雨夜为他表演了美丽壮观的灯光喷泉。

  中国展馆模拟长城和孔庙

  1900年巴黎世博会是法国承诺连续举办4届世博会的最后一届,中国是40个参展国之一,其展馆也破纪录地达到3300平方米,共有5座建筑,外形分别模拟北京城墙、万里长城、孔庙等著名建筑。

  在中国送展的众多展品中,来自上海的耀华照相馆展出的照片是颇为稀罕的展品,也是中国送展品中非常少见的和近代技术有关的展品。“耀华”的照片是晚清中国照相馆在世博会上惟一一次获奖的展品。

  (摘自《世博读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版定价:35.00元)

责编:吴菁 来源:青年参考

世博速览更多>>

1.jpg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况

时  间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  点 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  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  标: 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