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民革上海市委向市两会提交了一份提案:为1910年即提出积极参与世博融入世界的中国近代文化名人张元济建立生平陈列室,并逐步恢复淮海中路1285号“上方花园”先生故居──此园系先生命名,寓意“阳气萌生”之地,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增添一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产。
张元济,光绪壬辰进士,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戊戌变法时得光绪破格召见,政变失败,被革职。后任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管理译书院事务兼总校,1901年以“辅助教育为己任”,投资商务印书馆,此后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出版事业,直至辞世。
他是近代历史上唯一一位见过光绪、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中国五位第一号人物”的人。毛泽东对他礼遇优渥,不仅两次召见,1949年10月全国政协会议闭会后,还亲自将他“送于门内”,盛赞商务印书馆办得好,出书有益于民众,说他读过该馆出版的《科学大全》,“得新知识不少”。
张元济顺应世界潮流、跟上时代节拍,可说是中国文人中第一位深知世博会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的人。1905年比利时列日世博会,清政府将参展事宜交由洋人操办,结果展出刑具、鸦片、烟枪、小脚绣鞋。当地华侨、留学生愤怒游行,抗议“辱国尤甚”。张元济闻知此事,喟然长叹曰:“世上会有故意张扬自己短处,以博取外人耻笑的事吗?”
1910年,张元济作了一次环球游考察,在欧洲访问了荷兰、英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法国等九国,后又前往美国访问。他特意安排7月抵达比利时,因为布鲁塞尔世博会定在那时举行。他费时数月,前后七次往访;大清国参展情况,使他大失所望:
一曰展场偏僻。法、德两国展场,位置显眼、宽敞明亮、建筑宏伟;而中国展场偏处一隅,与法属越南、老挝毗邻,同非洲袖珍小国摩纳哥相比,亦黯然失色。
二曰展品匮乏。与我国一衣带水之日本展览会场,尽管只是日商私人前来参展,然展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而中国展品,仅只瓷器、绣品、漆器、扇子、字画之类,不逮国内苏杭京广杂货店,难副“地大物博”之称。
三曰门庭冷落。大清国展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西方人士绝少光顾、驻足;偶然经过,总是走马观花,指指点点、摇头蹙额、不屑一顾,旋即转身离去。
张元济心情沉重,感慨良多。幸得中国留学生刘子琦陪同,游览了风光旖旎的马士河。这里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抑郁心情为之稍解。张元济诗情勃发,在刘子琦赠他的马士河风景图片背面,题诗一首:“小小山河点缀多,居然名胜数欧罗。故乡风景非无比,举目荆棘可奈何?”并题“书此志慨,兼示子琦”,以作纪念。
回国后,张元济撰《中国出洋赛会预备办法议》一文,载于当时最有影响之《东方杂志》7卷9号。他为大清国在世博会上黯然失色、颜面无光,深感痛心:“直使西人以为吾国之工艺与吾国政府之提倡实业不过如此!”
张元济列出清廷对历届世博会的投入数位: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70万银元;1905年比利时列日世博会,锐减至13万银元;1910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仅区区2万银元!他认为:泱泱大国,以区区小钱参展,是远远不够的!
该文结合布鲁塞尔世博会中国展馆布置状况,对中国与会宗旨及参展办法,提出了中肯、有益的建议,呼吁国家以此为契机,大力振兴实业,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最富远见的是,张元济还提出了为世博会培养专门人才的主张。
张元济认为:“吾中国欲厕足于世界,不可不以赛会为之先导。”他深谙知易行难,故主张身体力行。在他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有关世博会的书籍,宣传世博知识;在此后的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1920年费城世博会上,他们都以自己出版的书籍、玩具、仪器、乐器等参展,成为中国企业中最热心参与世博的一家。
郑观应是一位出色的预言家:“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起。”2010年,张元济奋斗一生的东方大都会上海,将要举办世博会。先生泉下有知,定当额手称庆了。
责编:吴菁 来源:腾讯世博
时 间: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 点: 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 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 标: 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