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青岛7月14日消息(记者 贾晓琳)近日,“汇媒聚力探橡胶黄埔·奋楫扬帆启时代新程”媒体行活动落幕。30余家媒体共同走进青岛科技大学及赛轮集团、软控股份等优质校企合作企业,实地探访校企合作丰硕成果的同时,留下的思考颇多:校企互动之时,产学研如何成为青岛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事实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障。

  前瞻视野,创新先行二十年

  媒体行启动仪式上,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赛轮集团董事长袁仲雪表示,早在上世纪80年代,青岛科技大学就大胆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找项目”“找经费”“不找校长找市场”,从那时起,便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主动将科研成果对接转让给企业,通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而获得成果转让费用,进而反哺教学科研。这种“放水养鱼”的模式值得思考。

  袁仲雪认为,工业是青岛的底色,青岛具有很多优势产业和企业代表,尤其橡胶产业,当时,国家级的橡胶轮胎厂有11个,青岛就占了3个,青岛科技大学更是在橡胶教育科研方面有着颇高的名气。

  2002年,赛轮集团成立,成为国内首家集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管理模式于一体的信息化生产示范基地。

  “赛轮集团今天的成就说明,产学研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深度的融合。”袁仲雪说,无论是学校体制改革,还是软控股份,赛轮集团的成立,产学研融合发展是必须坚守的信条。

  产学研助推工业强市

  2021年青岛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赛轮集团加强全球首个橡胶工业互联网平台“橡链云”推广应用。足可见,“青科大模式”的前瞻性。

  2020年,青岛市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战略目标,市级层面成立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并专门设立了“青岛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中心”,承担全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服务等职能。这也体现了青岛市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决心。

  青岛科技大学率先在国内成立了第一个工业互联网学院,依托“青科大模式”,赛轮集团打造集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产业服务、人才培养三大功能于一体,融汇“产学研”多方资源,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生态,为青岛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注入源源不断的新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赛轮集团在国家推进制造业两化融合与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过程中始终走在行业前列,获批国家工信部轮胎行业首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

  去年,随着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合作联盟的成立,青岛市教育局联合市相关部门面向在青本科高校启动实施了“在青高校服务我市产业发展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围绕重点产业,打造产学研合作新平台新机制。

  产学研提升城市科技创新力

  近年来,青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聚焦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发起科技引领城市建设攻势,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增强创新策源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普通的省属本科院校,青科大获得了15项国家科技大奖,专利转让排名居全国第52位、山东省属高校首位,先后孵化了300余家科技型企业,通过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达到8家,“青科大系”正在快速崛起……

  2020年,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中,青岛位列全国第十,较上年上升两个名次。“青科大模式”也成为城市创新能力探索的先行者。

  青科大人才战略,城市智库之源

  媒体行现场,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介绍,近日,青岛科技大学累计拨付1150万元奖金,重奖2019-2020年教育教学先进集体和个人。

  近些年,青科大出台了《青岛科技大学全面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青岛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青岛科技大学本科专业建设指导意见》《青岛科技大学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等配套文件,为全面提升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保驾护航。学校通过实施完善机制重“奖”、构建体系综“评”、营造氛围力“导”的三类举措,取得了显著效果。

  截至目前,青科大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19个,省级6个,一流专业数量占学校所有专业的三分之一,省属高校名列前茅。学校先后有15个专业18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数量位居山东省第一,在全国排名并列第11位。通过认证的专业全部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累计直接受益学生近2万余人。

  媒体行活动已经落幕,“青科大模式”对于城市的助推仍在继续。产学研融合发展,受用于各行各业,各项工作,为青岛新一轮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