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临沂7月4日消息(记者贾晓琳)为将文化自信融入乡村振兴,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近日,齐鲁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8名学生组建“梦圆”三下乡服务队,来到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桥手绣、草编、桑皮纸、“沂蒙小棉袄”、徐公砚、根雕等项目开展学习调研。

服务队来到沂水县院东头镇,了解沂水县由世界级到县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情况。随后,服务队仔细分析了各项“非遗”的地理位置、项目类型,市场前景和文化内涵,最终从百余种“非遗”项目中选出草编、徐工砚、根雕、桑皮纸、手工刺绣、“小棉袄”作为重点研究项目。

同学们认真学习草编技术

参观精美的徐公砚

欣赏高桥手绣

了解桑皮纸

参观“沂蒙小棉袄”展览馆

为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服务队先后拜访了沂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传承人张京总,一条细细的棕榈叶,在他的手中飞舞,不一会栩栩如生的飞龙雏形就呈现出来了,他教授队员们亲手编制蚂蚱,使大家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中国第一自然砚 ——“徐公砚”,传承人家中陈列的一个个手工雕刻的砚台,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走进根雕艺术陈列馆,队员们了解到根雕历史悠久且最早起源于中国,其加工技术包括选材、构思和雕琢三个方面,根雕艺术本身主要来自天然,但也离不开人的挖掘和创新;在高桥手绣和桑皮纸制作基地,观看了桑皮纸和手绣的传统制作过程,感受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和心灵手巧、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沂蒙小棉袄”展览馆中,一件件手工缝制的小花袄,不仅是沂蒙精神的物质载体,更是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这些传统技艺的背后汇聚了一代又一代手艺人的心血,将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特质与现代文化元素有机融合,才能呈现出新时代艺术的光芒。

齐鲁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梦圆”服务队与“非遗”传承负责人仔细交流、反复沟通,了解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齐鲁师范学院将积极探索“党建+非遗”“非遗+”等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以党建共建点为引领,以“三下乡”活动为抓手,聚焦传承传统技艺、保护文化遗产两条主线,在实践中擦亮青年志愿者的时代底色,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彰显青年担当。

编辑:潘可鑫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