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运会马术项目场地障碍团体赛(个人资格赛)23日落幕,经过两天两轮比赛的角逐,由张滨、杨华、沈沉达、许新组成的上海队以16分的总罚分,时隔16年再夺冠。而在近五届全运会中,上海马术队已在该项目上取得两金、两银的佳绩。

老将如定海神针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上海马术队就有这么一块宝。

第二轮比赛中,48岁的张滨是上海队首个登场的骑手,一直到完赛,他和爱马配合完美,尽显自信和老到——他成为两轮比赛唯一一位零罚分的选手。这位第8次站上全运会舞台的老将,诠释了什么叫定海神针。“一定程度上,他给我们减轻了身上的担子。”队友杨华赛后说。

如今的张滨身兼三职,除了选手身份,他还是上海市马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以及上海马术队的教练员。虽然全运会前所在中心领导让他暂时放下行政工作,但他仍需要面对其他队员所无法体会的纷繁、琐碎。但凭借对这项运动和这支队伍的热爱,他出色地“演绎”了每个角色。

从盛装舞步、三项赛、场地障碍这三项团体赛中,记者充分感受到这支队伍的团队氛围和凝聚力——赛场上老队员和小队员互相鼓励,是最亲密的战友;场下大家嘻嘻哈哈、相互照顾。“他从不倚老卖老,永远以身作则,他对马术的那份热爱深深感染了我们。”杨华告诉记者,马术最艰苦的地方除了训练,就是照顾马匹。每天一大早,从为马匹安装平衡垫等一系列备马工作,到投喂小零食以增进感情……张滨作为队伍中水平最高、资历最老的骑手,事事亲力亲为,连训练场地的沙石厚度,都要自己测量。

作为教练,张滨永远强调和要求的不是马匹,而是骑手自己。“场上他是伙伴,不过作为教练,他真的严苛到了极致。”沈沉达赛后微笑着“吐槽”起来。

张滨的奉献,只是上海马术队管理层的一个缩影,在备战全运会过程中,市体育局尽最大可能补强这支队伍的软硬件,及时补充马匹配备等;中心书记薛锦范每天最早到队,最后离开,为的就是能第一时间应对马匹可能出现的问题。此次全运会,上海马术队成为所有队伍中唯一没有出现马匹受伤等情况的队伍。

新人可期,开先河的布局

本届全运会马术项目的三个团体赛,上海均采用“以老带新”的策略——盛装舞步团体赛是“一老带三新”;三项赛和场地障碍团体赛都是“三老带一新”。新人里,最小的才16岁,用市马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程克强的话说,“本届全运会,上海马术队在争金夺银的过程中,这些新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些实力不俗、未来可期的新人,是怎么来的?关键一点,来自上海体育的远见和魄力。

早在2019年,上海就制定出台马术社会化联办管理办法,还把当年举办的全国青运会纳入联办考核范围,这开创了全国的先河。马术运动是一项高度社会化的运动,建设用地量较大、建筑指标较高、投资量巨大、回报周期较长,在青训层面全部让政府承担并不现实,完全扔给社会也不实际。经过三年来崭新的办训模式,如今社会力量办训培养人才、体育部门负责后勤保障,已经成为输送马术人才的主要通路之一。在本届全运会上,所有的新人几乎都有过“俱乐部培养”的履历,可见,上海马术队已将这一模式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抓后备,培育市场并培养马术文化,也是上海孕育马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上海现在不但有优质的国内外马术赛事,还有大量马术俱乐部,让普通市民接触马术、了解马术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越来越多家长也通过接触马术,感受到和马亲近给孩子带来的益处。一位常带孩子参与马术的家长表示,他之所以带孩子接触马术,是想促进孩子智商、情商、体商、逆商的全面发展。“相比其他运动,马术课程能让孩子与动物进行长期有效的互动,能在交往中让孩子观察马的状态、了解马的想法,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提高孩子的观察力、交往能力、智商和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