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华

  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国际经验,由于自然因素与运输便利,大江大河入海口孕育多姿多彩的城市文明。万里长江奔腾入海,滋润哺育了富饶美丽的长三角区域,使这一片区域形成富集的城市群落。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万里长江入海口的三座名城——上海、苏州与南通,地处长三角区域呈三角地理布局,通江达海、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基础雄厚,历史人文荟萃、优质资源富集,可谓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区。将沪苏通率先发展成为长三角高度一体化同城化的“黄金三角”,对于落实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既是落实一系列国家战略放大区域叠加效应的需要,也是沪苏通本身发展的现实要求。

  “黄金三角”城市新征程上蓄势再出发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提速深化落地落实,正在也必将重构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新地图,在原有发展基础即沪宁合发展带、沪杭甬发展带的格局中,形成两条新的发展轴,那就是沪苏湖宣合发展轴、沪苏通盐发展轴。对江苏来说,发展重点由先发苏南朝着后发苏中苏北同频共振发展新阶段,必将使沪-苏-通-盐成为新的重要发展轴、增长极,其中南通的发展机遇尤为凸显,着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而南通州则是“黄金三角”强支点城市的硬核区。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长三角区域的“黄金三角”城市,在发展新阶段新起点上再出发——

  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曾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和被视为某种意义上说代表“未来城市”的“新纽约”,2020年GDP达3.9万亿。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城市,上海在开启新征程上呈现出多点全域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布局:全面深化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五个中心”建设;聚焦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五型经济”,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将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塑造成为响亮恒久的金字招牌和驰名中外的城市名片;聚焦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还有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生态示范区、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大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五大新城”建设等。

  地处苏南“硬核”的苏州,被誉为“天堂之城”,2020年GDP达2万亿。作为“最强地市”,凝神聚力建设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苏州重点突出沪苏同城化、打响“苏州制造”“江南文化”的品牌、加大工业投资,包括加快进度、加大力度地来推进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

  与沪苏一江之隔深情守望的南通,则拥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2020年GDP达万亿,成为江苏长江以北首座“万亿之城”,同时也是江苏继苏州、南京、无锡的第四个“万亿俱乐部”成员。梦圆“万亿”后,南通围绕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发展速度上争先进位,在发展质量上扛旗夺杯、在贡献份额上追赶超越,勇当江苏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

  “强起来”呼唤高质量城市硬核区

  谋求沪苏通1+1+1>3融合协同发展最大效益,“强起来”是南通的既定目标。改革开放之初,南通经济总量领先无锡、宁波,比苏州只差2亿多元,但到2020年,南通GDP只有苏州一半左右,是无锡、宁波的80%多一点。此外,苏州、宁波分别拥有世界500强企业3家、1家,南通还是“0”。面对既往发展造成差距的严峻现实,南通正突破思想上的“舒适区”,从“地级市思维”和传统的“苏中模式”中解放出来,跳出南通看南通,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提升站位,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拓宽视野,把“过万亿”作为新起点,以“再出发、从头越”的精神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从特定意义上观察,通州高质量建设沪苏通“黄金三角”城市硬核区义不容辞、责任重大:进入“高铁时代”,成为“南通好通”的先锋区;长江北岸“第一站”,沪苏通盐新发展轴的城市“副中心”;资源要素汇聚,强支点城市的动力源;动能潜力有待激发,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更高质量建设长三角北翼具有影响力的产业腹地、创新智谷、城市绿洲、幸福家园,努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切实扛起“两争一前列”使命担当,不断把“强富美高”新通州建设推向前进。

  长三角北翼产业腹地。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布局,建立跨地区、多领域的合作联动机制,与苏南实现产业链分工协作、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转型升级。以高质量、特色化为目标,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家纺、建筑等传统产业转型提质,推动现代服务业规模化发展,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长三角北翼具有高显著度、高竞争力、高引领性的产业腹地。

  长三角北翼创新智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接受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带动,积极策应南通创新区建设,以南通高新区为主阵地,大力引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科技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建设,提升创新载体运营水平,增强创新要素集聚功能和创新策源功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跨江合作的创新智谷。

  长三角北翼城市绿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以美丽宜居城市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抓手,持续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打造美丽江苏通州样板。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于一体的绿色发展体系。加强长江自然岸线生态保护,加快东部生态涵养区、生态绿色走廊等建设,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长三角北翼幸福家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多措并举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丰富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优质资源供给,使城乡居民具有更高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近代第一城”拥有无限可能

  城市硬核区,拥有无限的可能。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化落地落实中,促进沪苏通同城化发展,实现1+1+1>3的整体效应,打造长三角沪苏通核心“黄金三角”,对于南通州而言,应当继续做好四篇文章:

  一是“通”,即加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力度。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成运营,平潮高铁新城的规划建设,极大增强了沪苏通三地联通能级。按照规划,南通“八龙过江”格局加快形成、跨江融合的任督二脉将加快打通,这必将促进三地物理空间形态融合。应当围绕国家规划布局的主干道,进一步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南通好通”全域便捷通畅。

  二是“接”,即承接上海非核心城市功能、苏州产业转移的疏解。应当站在城市巨人的肩膀上,开放引领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形成全要素开放型共享平台,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优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发挥最佳效益。而不是一般性质的梯度转移,这就要认真分析并根据自身需求精准对接。

  三是“融”,即深度对接上海、融入苏南发展。应当改变传统意义上江北城市的概念,主动跨过长江去,在开放定力、创新精神、担当作为等方面全面对标苏南,在园区发展、产业培育、营商环境等方面融入苏南板块同步协调发展,在整体发展生态上与苏南同质化水平运行,进而提升城市区域联动能级,南融、北联、西拓,使南通州成为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和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

  四是“创”,即增强科创能级,深度嵌入沪苏通产业链的联手协同优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产业发展中低端、同质化、集群化程度低等弊端显现,沪苏通正在以创新为引领协同打造现代产业链,实现产业基础转型升级高级化,按照现代化分工、高科技支撑、大生产需求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不断跃升。南通州应抓住机遇,实现产业布局转型升级,全面增强“黄金三角”城市硬核区的经济整体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有研究认为,我国城市化是从农业国开始起步的,之前是城镇化,人从农村流入城镇,2013年才开始出现大城反超小城的趋势,从2020年开始,中国会从城镇化转入城市化。拥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美誉的南通,百年前由“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培育打造。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近代第一城”能否在新起点上建设成为“现代化第一城”,值得期待!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原副院长,南通大学长三角城市群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此文系在“高铁时代”南通州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