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策之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昨天,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在“加分”政策上做出明确改变。这将为中国的教育带来怎样的新节拍?
没有特长生加分,会更公平些
“一系列加分项目发起之初,是出于促进学生发展特长的考量。”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高考招录过程中‘加分’这个砝码如何使用,如何更好地全面评估学生,成为教育改革待解的大题之一。这也成为更高层面教育公平的需求。”
教育部明确,取消部分奖励性加分项目,包括省级优秀学生加分、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加分、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加分、全国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加分、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
一位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专家指出,今后的加分政策简单概括就是“少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奖励性加分会越来越少,如艺术加分、体育特长加分,现在慢慢都没有了;但保留了照顾性加分,如对烈士子女的加分,这是需要特殊关照的群体。
对于教育部这一新政策,不少学生家长讨论热烈。孩子在长宁区一所普通小学五年级就读的市民赵先生说,他起初就没有让孩子走特长生这条路的打算。“特长是需要天分的,‘牛不喝水强按头’不行。”他说,孩子目前在练游泳,完全是为了锻炼身体,这样才能回归体育的本来目的,“没有特长生加分,会更公平一些”。
长期以来,一些影响招考基本公平的加分项目,多为人诟病。比如“高考体育加分”,舞弊现象已存在多年。曾有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4年媒体曝光的涉及高考加分负面案件共15起。其中,12起涉及高考体育加分,占80%,体育高考加分成为不少省市高考舞弊的重灾区。
没了功利性,才回归学习本质
“这一变化无疑可以有效遏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领域中,一些非理性的教育行为。”嘉定区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路光远坦言,现在一些家长和学生比较盲目,有时哪里有加分项目就往哪里走。
张端鸿的课题组曾对全市适龄父母进行一项抽样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此前上海取消相关奥数比赛以及“公民同招”政策是两大“利器”,父母在给孩子报名课外班时对这两个因素极为敏感。两项政策一出,立即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引发“退课潮”。他认为,教育政策的变化,直接引导家庭、父母调整对孩子学习目标的预期博弈,更多教育显性、隐性投入向课内转移。
业内人士坦言,高考招生选拔录取,多元化评价指标、综合评估体系是大势所趋。当“拿掉”加分后,也对其他评价参考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广的发展空间。举例来说,上海正在施行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中,这份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给予学生个人发展更多记录的入口,包括文化艺术领域、学科竞赛领域、科技创新领域等。如果评价参考体系建设不好,就可能给人带来加分项目又回来的感觉。
也有人担心,取消了这些加分会不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没人去进行体育锻炼了?
游泳世界冠军徐妍玮,如今在上海体育学院担任教练。她说,对于体育成绩出众的学生而言,这个新政影响并不大。不少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可以通过“单招”进入,类似自主定向招生。
也有家长表示,新政策取消特长生加分,事实上是回归了学习的本质。“孩子们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综合发展;而特长发展,是他们未来进入社会之后所必备的重要素质。”赵先生说,没有了功利性,可能孩子会学得更加纯粹、开心,这或许才是人才培养的长远之路。
编辑:
林馥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