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如何打通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市文广局深入基层问计问需于民

2018-03-04 13:48:00来源:解放日报
  15年,连续三个“五年计划”,上海建成了全国领先的市、区、街镇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及丰富多彩的内容供给体系,全年无休的各级公共文化场馆为市民提供了丰盛的文化餐。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文化场馆辐射范围有限、远郊资源薄弱、基层文化配送供不应求等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日益凸显。
  市文广局紧紧抓住大调研机遇,围绕中心大局,聚焦公共文化、文创50条、放管服改革等16个主题,问计问需于民,突出即知即改,领导带头,深入基层,积极开展调研。
  这几天,市文广影视局公共文化大调研队伍又将展开第71次居村调研。他们希望,通过调研真正摸清百姓需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充盈居村;无论居于市区还是远郊,百姓都能在家门口,就近、就便,平等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市文广局公共文化处处长杨庆红深有感触:“沉下去,下到基层,所看到的都激活了思维,看到了问题,也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百姓需求已走在前面
  2017年5月起,市文广局组建大调研队伍,深入一线,实地查看居村文化活动室的发展现状,听取百姓呼声。历经酷暑、寒冬,足迹遍布16个区,70个居村。
  2018年1月18日,在奉贤区金汇镇新强村的走访过程中,一线文化干部反映,文化志愿者的培训课程太容易被“秒杀”,居村文化团队的培训资源远远不足。在多个农家书屋,调研队伍发现,书籍质量并不差,却不适应村庄留守人员需求,导致借阅率、流转率低,村民希望适应孩子的阅读偏好,提供更多绘本资源。在多个面积并不大的社区居委活动室,居民希望能够引入讲座,进行养生、旅游、金融产品等方面的知识科普。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需要深入基层。”1月25日,大雪,去崇明岛的调研计划丝毫未受天气影响。杨庆红记忆犹新:“市区的雪还没积起来,越往崇明走,雪越大。当地的干部群众还以为我们不去了。”到崇明后,当地百姓迫不及待地告诉调研人员,“沪剧很好看,很受欢迎,就是太少了。”在奉贤、松江、浦东、青浦等地区,百姓希望有更多的送戏下乡活动。
  除实地走访外,去年5月至9月,市文广局面向全市所有居村文化活动室展开问卷调查。共收集问卷5337份,居委4047份,村委1290份。借助数据分析,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在硬件设施、功能布局、管理队伍、经费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更加清晰直观。而随着大调研的持续深入,配送不够精准、供需对接不够紧密、基层资源集成度还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短板进一步浮现。百姓的一句句反馈与意见,成为未来制定政策的重要参照。
  因地制宜“即知即改”
  居村文化活动室是最便民的“文化站点”,这张细密如蛛网的文化地图一旦铺开,广大市民便可在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文化生活圈内享受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根据前期调研情况,市文广局形成了《上海市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并梳理归纳出18项关于基层(居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突出问题清单,分层、分类制定推进解决的路径、时间和方案,将解决问题贯穿于大调研全过程。同时,还遴选出40个在规划布局、制度创新、资源整合、服务供给方面具有推广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居村优秀案例。
  “即知即改”是大调研队伍的口头禅。针对农家书屋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市文广局积极调配区级公共图书馆资源,面向老人、儿童主要读者群,配送绘本等相应书籍。针对培训资源不足等问题,市文广局已至16个区开展“公共文化万人培训”送教上门活动共45场;推广徐汇区“微社区”的做法,引入文化资源,开展线上远程培训课程。对崇明、奉贤、金山等远郊地区,根据百姓反馈的需求,已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送戏曲下乡,并在剧目中提升沪剧等传统戏曲的占比。
  受客观因素所限,中心城区部分区域居委活动室的面积难以拓展,闵行、长宁、杨浦等区率先开展实践,建设服务半径为1公里的邻里中心、街区文化中心、睦邻中心等,由四至五个居委共享。为解决场地问题,不少居村还动脑筋,把商业广场、绿地等空闲用地使用起来。
  在问题清单中,不少难题需要市级层面协调、跨处室共同解决。比如,在奉贤和崇明的田间地头,有不少村民反映:“电影放映设备已经使用了十余年,机器老旧。”“片源滞后,难以看到新的戏曲电影。”电影放映设备及片源的更新需要多个部门合力解决。市文广局正在积极和市各相关部门协商,寻找解决办法。
  孵化群众文艺团队
  居村活跃的一大批“文化能人”与“乡贤”,成为大调研过程中的“意外之喜”。这些既热心居村公共事务,又具有一技之长的“文化能人”,在居村文化的繁荣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比如,陈君芳是青浦区朱家角镇林家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她家的农家书屋藏书一万余册。书屋除了提供书籍借阅,还邀请学者、相声演员与医生,在书屋中定期举办音乐会、健康讲座、相声演出等各种文化活动。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最美农家书屋”。
  地处奉贤区庄行镇中东部的西校村,有一支红帽子志愿者团队。在“乡贤”的带领下,团队以“脱口秀”为载体,挖掘“贤”文化内涵。每逢11日、21日,团队定期举办“夕笑乐——越说越快活”脱口秀演出,利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土话,将水环境治理、“五违”整治、和美宅基创建等主题搬上舞台,寓教于乐。
  在自上而下的文化配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街镇、居村相继探索出“文化走亲”“街镇互访”等交流模式,在“文化能人”的组织下,数个居委的群文团队共同组成“一台戏”,去其他街道或居村“走亲”,既使群文队伍有了展示舞台,又令社区居民的文化菜单上多了一道“菜”,让公共文化这道文化盛宴愈加丰盛。
  上海共有近6000个居村。作为大调研的阶段性成果,“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目前,市文广局已会同文明办、发改委、卫计委、科委、民政局、财政局、新闻出版局、体育局、农委、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等12个市级部门下发通知,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资源共享等方式,健全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网络;并完善居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建设,加大了对第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内容配送,推动全市形成一居村一品牌活动;同时加强资源整合,吸引社会机构参与文化共建共享。
  2018年底,将完成4500家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优化提升。到2019年底,全市将因地制宜完成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全面达标。“打通‘最后一公里’,不仅仅是解决距离上的问题,而是从信息接收、文化参与等各方面,帮助百姓获得新的体验,找到实现梦想的途径和平台。让他们觉得,生活在上海,不仅有高大上的文化殿堂,也有身边最温馨最便捷的文化家园。”杨庆红对未来的畅想道出了开展大调研真正的用意和期盼。
编辑: 林馥榆

市文广局深入基层问计问需于民

15年,连续三个“五年计划”,上海建成了全国领先的市、区、街镇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及丰富多彩的内容供给体系,全年无休的各级公共文化场馆为市民提供了丰盛的文化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