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浦东新区书院镇新舒苑小区居民孙菊花的《门急诊就医记录册》用完了。这次,她没有选择去镇上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而是来到村里的“家门口”服务站,不到10分钟,就申领了一本新的记录册。“真是方便,不用跑远,还不用排队。”孙菊花高兴地说。
“家门口”是老百姓最熟悉的地方,也是社会治理的“第一道门”。自2017年5月以来,浦东新区以居村为支点,把全区1300多个居村委办公场所改造成“家门口”服务站,为居民就近提供党群、政务、生活、法律、健康、文化、社区管理等七大类基本服务,打造一站式服务“便利店”,市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空间重塑打通最大“堵点”
浦东唐镇唐丰苑“家门口”服务站,有一个特殊的地方——两道可供出入的大门。“在打造‘家门口’服务站的时候,为了方便居民出入,我们特意新开了一道大门。”唐丰苑居民区党总支负责人告诉记者。
“推倒一堵墙,打开一扇门”,这是唐丰苑居委打造“家门口”服务站时的做法。如今,居委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统一集中在一小块开放的空间。陆家嘴街道市新居委,则通过空间重塑,把只有60平方米的老公房,打造出了时尚简约、功能丰富的“家”的感觉。
浦东“家门口”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区—部门—街镇—居村”四个层面,其中居村服务站是关键一环。然而,以往那种“一人一座一电脑”的居村办公模式,有浓厚的行政化、机关化色彩,往往让前来办事的百姓搞不清楚、看不明白。于是,重塑办公空间、推动居村委转型升级,成为“家门口”服务站打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做法。为此,浦东提出了“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的要求。
如今,在浦东许多“家门口”服务站可以看到,进门显眼的位置就设立了首问接待窗口,实行一门受理、全岗办理。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名工作人员,类似企业“前台”的空间能够接受居民大大小小的不同诉求。与此同时,居村委节省出来的办公空间根据群众需求设置为接待区、议事区、服务区、活动区等,以更加公开透明、开放共享的服务态度面向居民群众。
唐丰苑居委二楼的场地,就变成了一间间不同功能的居民活动室,一条走廊贯穿其中,构成了小有名气的唐丰苑“文化客厅”。对此,居民的评价也很实在,“以往居委干部坐在家具后面,总感觉跟我们隔了一层,现在把居委会布置得像家一样温馨,进门就能找到所有的人,信息比以前更全面了,态度比以前更好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
群众满意度达9.41分以上
浦东“家门口”的另一个变化,就是服务的内容更丰富,更接地气。老百姓的获得感更强了,“家门口”终于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浦东世博四居“家门口”服务中心里,老人可以看电影、阅览读物,每周二、四坐诊的全科医生,还可以帮助代开代配常见药品。中午时分,两荤两素、10元一份的套餐还会准时送进助餐点,有需要的老人均可预订享用。楼上的舞蹈房是老人们最喜爱的空间之一,屋子宽敞,还装有落地镜,便于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和学习。社区里的舞蹈队、戏曲团、合唱团等,都是这间屋子的常客。
隔壁的空间则留给了社区里的孩子。明亮的装修风格、柔软的地面和各式各样的玩具,组成了一间舒适的亲子乐园。隔着一道透明的玻璃窗,另一间屋里则满当当地围坐着一群年轻妈妈。而今,世博四居“家门口”服务中心每月都会组织各类亲子活动和手工课,一位难求。
在城郊接合部,或者偏远郊区,“家门口”同样提供了和中心城区一样的优质服务。“海塘村地处合庆镇最东南角,以前村民每次前往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办事都要穿过G1503高架路,来回至少半天,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个人事务,方便了很多。”海塘村党总支副书记陈永刚对此深有感触。
浦东新区地区工作党委书记倪倩介绍,发挥党建联建的优势,如今遍布浦东的1308个居村“家门口”服务站(中心)功能不断拓展、品牌效应不断显现。去年一年,百姓在“家门口”通过“远程帮办”办理个人事项22.39万件,全覆盖建成的1343个居村联勤联动站,推动下沉公安、城管、市场等一线力量2526人,依托“联勤联动微平台”协同处置问题1095个。全区327所村卫生室在行政村实现服务全覆盖,药品从原来的150种增配至目前的300余种。据国家统计局浦东调查队2020年10月调查结果显示,“家门口”服务群众满意度达9.41分以上(满分10分)。
数字化转型为基层赋能
眼下,浦东“家门口”的服务迎来再度升级,数字化转型正为社区精细化治理赋能聚力。
为了给基层减负增能,浦东研发了“家门口”智能化平台,把最初的178张电子表单缩减为48项常态任务,减少填报量近80%,逐步实现纸质台账趋零化。在服务站里,每个村居的社工都可以使用一款特制的操作系统,模糊搜索、语义分析等技术帮助他们摆脱了以往“填写各类表格、记住各种标签、大量输入文字”的负担,“查一查、勾一勾”即可完成相关工作。
精准的社区治理数据库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底座。经过建设,去年疫情期间浦东各个居民区的手绘“房态图”已实现数字化,每个居民区的四至范围、人口信息、房屋信息等数据直观明晰,并且叠加了疫情防控、养老服务等多个图层,实现了“居(村)—小区(队)—楼组(宅)—房”四级基础数据和管理要素实时查看、动态维护。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图联动、智能研判、闭环管理,可实现一屏观社区、一屏管社区。
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各个街镇根据实际需求,研发了个性化模块,让一批社区智能化应用场景加速落地。陆家嘴街道通过大量的前期排摸,开发出“独居老人风险分级管理平台”作为社区独居老人风险管理的应用场景。该平台在街道31个居民区推广使用一个多月来,居委对独居老人的安全检查、消防安全宣传走访量已达3000余次。未来,还将把独居老人的就医就诊、社区助餐、日常出行等信息作进一步整合,不断丰富平台的数据来源,为独居老人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社区服务。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下发《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有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是“高效能治理领域”17条创新举措之一。倪倩说,这是浦东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实践的生动范例,也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平台。下一步,浦东将以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核心使命,持续深化“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探索,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