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我们设置了一个共同问题:“您最看重早餐的哪些因素?请按照便捷、卫生、美味、价格进行排序。”

  除了“卫生”一项得到公认,其他结果分歧很大。

  年轻上班族,普遍把“便捷”排在前面,“美味”排在末位。最喜欢的品类是“巴比馒头”“包子”“肉肠”“煎饼”。最常去的早餐点是“便利店”“流动摊位”。

  他们对早餐的建议是:增加更多便利点位,节省流程。最好只花几秒钟、只走几步路,就能买到早餐。

  而社区居民、中老年人,普遍认为“美味”更重要。他们喜欢堂食,不在乎便捷度,更爱附近的老字号、小馆子。最常点的是“油条”“豆浆”“馄饨”“生煎”。有时候明明家里做了早餐,但为了吃到美味的大饼、油条,宁可骑单车出去买。

  他们对早餐的建议是:希望小店干净卫生,价格便宜。

  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来自天南地北的人,早餐风俗、口味各不相同。不一样的人群、不一样的诉求,也就意味着,众口难调的早餐工程想要进一步提升、办得更好,需要在“精细化”上花更多功夫。

  比如说,针对上班族,抓手是轨交站、便利店、流动餐车。电子化流程、数字赋能充满无限可能。但具体情况得具体分析。

  记者发现,地铁站附近的早餐供应点,基本实行用户提前网订,店家提前打包的方式。一个个包装袋整齐地放在桌上,用户来了喊号码可立即取走。

  而早餐工程一直提倡“网订柜取”,柜子在这个场景里却显得十分鸡肋。用户输入密码、找柜子、打开柜子才能取餐,环节过多反倒浪费时间。每个店家设置了好几排柜子,试图满足“网订柜取”的示范点评选标准,实际上柜子都闲置着。

  “柜取太麻烦了。”一位顾客说,“现在都是网订,信息已经数字化了,用不用柜子很重要吗?”而一位店家直言:“数字化倒逼流程优化,我很赞同。但是否一定要柜取?柜取有特殊的适用场景,更适合买卖双方不见面、打时间差的情况。”

  又比如,地理上的“盲区”未必需要补白,分析动态人流路线更加关键,说不定补在其他位置更能事半功倍。一些居民区附近,本不缺餐饮店,加强监管或许比增设网点更合民心……

  片区与片区之间的差异,意味着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浦东新区聚焦短板,填补盲点,在各轨交站点、产业园区、商务楼宇,便利店改造、流动餐车、无人小车轮番上阵。背后的一个原因或许是,浦东新区云集了大量年轻上班族,商务楼宇扎堆,他们对早餐工程十分依赖,相关政府部门推动积极,效果显著。

  而浦西的一些中心城区,可能因为街边店铺林立、社区配套成熟,早餐貌似不成问题,似乎不必增设网点。但实际上,大量上班族“便捷”“便利”的早餐需求,反而被忽略了。

  2020年,上海把“早餐工程”写进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

  到了今年,餐饮老字号、生鲜电商、大型商业、餐饮业连锁企业、食品集团纷纷加入早餐示范点建设行列,涵盖大富贵、老盛昌、鸿瑞兴等中式早餐门店,光明BK24、百联逸刻、罗森等便利店+早餐网点,金拱门、肯德基等西式早餐门店,还有无人车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各类技术创新涌现。“便利店+早餐服务”“新零售+早餐服务”“流动餐车+早餐服务”“互联网+早餐服务”,探索不断。

  政府既不宜直接插手干预市场,又要想尽办法,通过引导和服务解决问题。下一步,早餐供应如何更好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的民生需求?

  我们的感受是,经过近些年的持续投入和不断提升,现在不妨暂时慢下来,做更多群体调研、更多细节优化。早餐工程,迈入精细化管理的新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