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业余乒乓球基础同样深厚。在近日结束的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乒乓球项目比赛中,由上海市乒乓球协会组队参赛的上海业余选手顽强拼搏,取得单打比赛1金、1银、2铜和一个第四名,以及男女团体分列第五名的佳绩,全面超越上届天津全运会成绩。
市乒协主席陈一平告诉记者,市乒协非常重视今年的全运会群众乒乓球项目比赛,本着公开、公平的原则,在5月23日专门举行了“我要上全运”的全市选拔,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参赛代表队。以各年龄段冠军为主组成的草根队伍中,有教师、医生、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还聘请了上海专业队的高级教练指导。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队员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坚持参加赛前集训,并按赛会防疫规定进行了赛前十四天的隔离措施。
把铜牌变成金牌
四年前的天津全运会,69岁的沃霞芬是上海队年纪最大的队员。她从小就喜欢打乒乓球,做梦都没想到能参加全运会,“这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当时的三四名决赛中,对手最后一个回球出界,沃霞芬高举左手向观众挥手致意的英姿,令人印象深刻。夺取一枚全运会铜牌,成为她人生中的高光一刻。
四年后,没想到幸福再一次降临。因为全运会增设了70岁以上组,让73岁的沃霞芬再次搭上全运会的列车,“真的没想到,我做梦也在笑。”不过老母亲已经98岁了,常年卧床在医院,让沃霞芬放心不下。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的护士长苏倩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你妈妈交给我,安心去打球吧。”
再次披挂上阵,困难远大于四年前。沃霞芬除了面对年龄带来的体能下降,还受到伤病的困扰。为此,她不得不在手臂打了封闭针,坚持上场比赛。冠军是对沃霞芬付出的最好回报,她告诉记者,“这么多人给我支持和鼓励,我就是想为上海队争光,显示自己的价值。”
跟沃霞芬一起在战斗的还有李敏,她夺得60-69岁组银牌。“关键时刻手紧了,太遗憾了。”李敏还是心有不甘。原在科研所工作的李敏退休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球友组成乒乓球俱乐部,每周她都要打三四次球,跟男同胞对练。这次,她把俱乐部里练就的十八般技艺搬到了赛场上,在决赛中仅以二分之差屈居亚军。
父亲李连生是老一辈乒乓球教练,李敏说:“小时候是爸爸逼着我练,现在是我自己喜欢打球。”每年上海红双喜杯业余乒乓球比赛,她都是高级组的前几名,在上海业余选手圈里小有名气。父亲94岁高龄,作为独女的李敏出去比赛不放心,但父亲跟她说:“只要你去打就可以了。”60岁的她再上全运会赛场,因为受伤,打了三次封闭,拼尽全力。
为了备战本届全运会,市乒协特别请来上海专业队的高级教练樊天健执教,还组织队员到崇明体育训练基地集训。樊教练被沃霞芬等几名老队员的精神所感染,“以前没有带过业余选手,这次跟大家相处,被他们的训练态度感动。年纪大的队员,都有伤,劲头依然很足,累了休息一会儿再累;年轻人也都很上进,希望通过集训把水平再提升上去。”
实战锤炼技术
全运会群众项目比赛照样竞争激烈,尤其是男子比赛。
为上海队夺得40-49岁组单打铜牌的谢国群是一名台胞。谢国群出生在台湾彰化,1990年北京举行亚运会,台湾青少年乒乓球队访问大陆,成为1949年之后第一个到大陆访问的台湾体育团体,团员之中就有当时14岁的谢国群。
谢国群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91年,我父亲跟我又来到上海,他很看好这里的发展,所以安排我到上海一边读书一边打球。”谢国群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完成高中教育,随后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外贸系,本科毕业后转考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他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也是上海市政协委员。
谢国群已经取得大陆的居民身份证,是真真正正的新上海人。因为乒乓球,他在上海开启了人生新篇章。不过,也因为到上海发展,谢国群笑称错失成为职业选手的机会,“我以前在上海队跟王励勤一起打球的,正是因为他,让我放弃了当世界冠军的梦想。不过我也要感谢他,让我闯出了另一条路。”当然,凭借从小练下的童子功,谢国群在上海医疗系统的乒乓球比赛中几乎没有对手,被同事称为“乒乓王子”。
能够参加全运会,终于让谢国群圆了小时候的梦,“这是运动员的职业梦想。我能参加全运会,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是实现我人生价值的舞台。”工作繁忙、家里又有3个孩子,谢国群要克服的困难不少。好在单位领导十分支持、爱人也很理解。谢国群说:“爱人认为我有机会代表上海参加全运会,也是给孩子们做出榜样。”
在参与全运会的过程中,与各省市选手过招,谢国群对自己的技术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教练的指导和队友的帮助下,自己的球技有所提高,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缺点,知道今后改善的方向。”
颁奖的录像拍成视频,让谢国群的3个孩子看了雀跃不已,孩子们轮流戴上爸爸的奖牌,分享喜悦,也增加了荣誉感。事实上,3个孩子现在也受爸爸的影响,都在进行乒乓球业余训练。
上海队的另一枚铜牌来自25-39岁组别选手申力尘。
全运会机会难得,申力尘同样要平衡好比赛、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所幸在市乒协的协调下,申力尘的工作单位光大期货积极支持他参加全运会。妻子和家里的老人承担了家里的事务,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申力尘参加过大学生运动会,但没有选择走职业路线。这次备战全运会的集训,让他受益匪浅。“每天在崇明集训,教练给我们讲战术,一些我很多年没有想通的问题想通了,对技战术的理解也提升了。”在全运会一场与卫冕冠军的比赛中,申力尘上演大逆转,而临场教练功不可没,“教练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落后时,教练叫了暂停,布置给我明确的战术,之后连续追分,最后赢下比赛。”
曾经在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生活,申力尘坦言,上海的业余乒乓球氛围很浓。“每年大大小小的比赛很多,赛制很正规,很多江浙地区的业余选手也都吸引来了。”
“乒乓民星”走出来
近年来,上海体育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和社会组织唱戏的模式,打造上海市民运动会、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充分激发市民的运动热情、挖掘草根体育达人。其中,上海市乒乓球协会承办的乒乓球项目,就是其中响当当的招牌。
放低赛事门槛,提高市民参与积极性。以往一些乒乓球业余比赛中,由于参赛者年龄划分不够细致,以及对参赛选手资格限制得不够严密,一度出现“专业打业余”“大打小”等不合理现象。甚至在一些设立奖金的业余赛事中,出现了名次总揽入一些“枪手”和“老面孔”之手的状况。这严重挫伤了真正的草根乒乓球爱好者参赛的热情和积极性。
市乒协高度重视这一业余比赛中的痼疾,细化参赛组别,严审选手资格,处理了多起违反参赛选手代表资格的违规事件,从而确保了业余联赛的纯业余性质。如今上海的业余乒乓球赛事,竞赛规程制定合理,赛场风清气正,大大提升了参赛者的满意度。
这样的做法也延续到整个全运备战期间,“我要上全运”的海选严格执行非专业背景的选手才能参赛的规定,并选派了29名国家级以上裁判。当时看着眼前一片热闹的比赛场面,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也感慨:“我很羡慕他们。”
上海的业余乒乓球环境,造就了一批敢打敢拼、勇于追求梦想的“乒乓民星”。本届全运会,草根选手为上海争了光,也代表了上海业余乒乓球水平的新高度。“这次取得的成绩会进一步鼓舞上海的业余选手,让群众性乒乓球运动在普及中进一步提高。今年上海还将举办青少年锦标赛、砂板世界杯直通赛、手机乒乓球挑战赛等一系列比赛,希望有更多市民来享受快乐乒乓。”市乒协主席陈一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