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5月4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 通讯员戴琪)2015—2016年度“五四”表彰大会暨“感动师大·青年学子”颁奖典礼昨晚(3日)于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继2006年春天以来,两年一度的感动师大致力于传播积极的价值观与温暖的人文关怀,以师大人内心力量的充盈、综合素养的提升为目标,歌颂生命、弘扬责任。
据了解,本届“感动师大·青年学子”人物评选活动以“年轻的力量”为主题,致力于传递正能量与温情关怀。从2017年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活动组委会收集统计了来自各团支部、院系团委自荐及推荐的候选人的报名资料,并利用校内各大线上、线下媒体对候选人进行宣传报道。3月底,组委会结合师生在网络平台对候选人的评价,最终评选出2016年度“感动师大·青年学子”的八位人物(或团体)。他们或是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或是铿锵不息的军营玫瑰,或是倾情奉献的志愿团队,他们以自己的力量在各领域中做出卓越贡献与成就,因爱不凡、因梦不凡、因理想不凡。
“人类最后一片净土”的未来守护者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的2014级研究生阿尔达克·阿庆,因为新疆自治区成立60周年纪录片《东西南北新疆人》的阿尔达克专题《我把青春献给你》、以及大型纪录片《有机人》阿尔达克专题而被熟知。据介绍,植被生态学专业的阿尔达克长期出野外做实验和调查,她做森林凋落物研究,每半个月收集187袋凋落物,分种、称重、再记录,输数据又需要一周时间,有时她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以上,并将这样的工作持续了两年。
阿尔达克的专业梦想起源于她成长的地方——喀纳斯,那个被人类称为“人类最后一片净土”的人间仙境。由于大草原开始严重退化,促使阿尔达克坚定地选择了生态学,在她看来,每个地区面临的问题不一样,但是解决的方法、研究的思路存在着关联性,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就是有了更多回馈家乡的资本。
目前,即将毕业的阿尔达克选择回到新疆,从事新疆自治区林业厅自然保护区与湿地管理工作。阿尔达克表示,无论世界有多大,新疆是她永远的家。也许过不了多久,学业有成的她回到家乡,回到这片人间净土,将成为那个永远保护并守望这片土地的人。
关注教育问题,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教育学部2016级博士生郭海骏是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在第14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郭海骏以《理想的代价——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困惑》时隔4年再次获得一等奖,这已是他在生态和教育两个领域两次获得殊荣。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石新明的评价道:“可能这是挑战杯20多年历史上唯一一个既拿了文科一等奖又拿了理科一等奖的学生。”2016年,郭海骏积极参与到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筹备工作中,并担任评审。
据悉,郭海骏自硕士以来获得3项专利、公开发表论文6篇,其中2篇收录EI检索目录,于Springer和IEEE出版社出版。值得注意的是,郭海骏在2016年,一步步完成了从“理想”到“现实”的实践。作为博士,他参与教育部“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战略研究”课题研究,参与《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指南》撰写工作,目前已下发全国各省市。参与上海市《国家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教育信息化规划》的撰写,目前相关规划已由上海市政府呈送国务院。
一名学霸的暖心公益行
社会发展学院2013级博士生吴越菲是2016年度“校长奖学金”获得者,在博士期间,她曾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等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论文,其中1篇为最高权威期刊、2篇为B类权威期刊,8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期刊长文转载。同时,吴越菲还曾先后参与了三本书的编写工作,现均已出版,出版字数超过8万字。
除此之外,学习之余的吴越菲发挥社会工作服务于社会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服务活动。曾连续一年在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提供了近1000小时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为个人上访、群体上访的案主持续提供了为期一年的社工服务。2014年10月,在民政部的统一部署以及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的倡议下,吴越菲加入“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支援团上海服务队”的专业志愿服务工作,并担任第三批上海服务队的副领队,赶赴鲁甸地震灾区为灾区人民提供了47天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2014年吴越菲被评选为上海市教卫系统“十佳好人好事”,2015年被评选为华东师范大学“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