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7日消息(记者周洪)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了。和往届一样,国产电影的发展前景依然是圈里圈外热议的话题。不过,不同的是,今年没有了那么多票房"赶英超美"的豪言壮语,而是多了些理性思考:如何才能拍出叫好又叫做的电影?
现实:电影质量差 缺少打动人心的作品
回顾去年的上海电影节,电影人"赶英超美"乐观论断还在耳畔回荡。而在本届电影节这种豪情壮志显然收敛了许多。电影人对于中国电影多了一些理性思考。
大地影院集团总经理于欣说:"过去的十年里,我们每年经历30%-40%的增长,不可能以这种高速度无限制的增长下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上游的供给数量和下游的增长不匹配。同时,随着这几年电影产业的发展,观众的品味和鉴赏能力有了很强的提升。这个时候内容产业又与供给端不相匹配,就是影片的质量。"
2016年国产电影制作数量达到944部,但是高分的电影却只有15部。粗制滥造、类型单一、资本驱动,缺少能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华谊兄弟CEO王中磊称:"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几部电影这几周的市场占有率平均加起来是20%-25%,在票房的占有率上就会更低。这可以看出,我们持续产生高质量国产电影的能力是非常弱的。"
无奈:电影被大IP小鲜肉绑架
与此同时,在大IP小鲜肉当道的新时期,中国电影如何再受市场欢迎?在本届上海电影节上著名导演冯小刚、陈可辛等业界人士也亮出了各自观点。
以"小钢炮"著称的冯小刚再度开炮,他认为如果观众不去捧垃圾电影的场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制片人也就不去制作垃圾电影了。
陈可辛认为,现在整个发行制度是倾斜于大IP小鲜肉,被市场绑架是摆在所有电影人面前的一道坎。
陈可辛:"绝对能霸占影院数据去做电影。但是就服务不到某些观众。这个才是要坚持工匠精神的同时,所要面对的市场困境。"
电影人谈"工匠精神"是底线
今年上半年,国产电影表现也难言乐观,特别是3月份到5月份,进口影片占据了70%以上的票房。国产电影不仅票房欠佳,口碑也引发了争议。因此,"工匠精神"也成为众多电影人讨论的一个主题。
电影学者戴锦华说,工匠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创作者和作品之间要有一份朴素的爱。"中国电影谈'工匠精神',其实是在谈底线。"膜拜大IP是一个陷阱,中国电影需要的是更丰富、更多层次的电影作品。
本届电影节有24部故事片、动画片、纪录片入围金爵奖三个单元评选,498部展映影片被划分成27个单元与观众见面。24年、20届,在上海这座具有悠久电影传统的城市里,电影节不仅是全民共享的光影期待,更是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这一夜,上海向电影梦想致敬,盛典如此庄严恢弘大气流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理所当然的从红毯款款踱过的闪亮明星,那些电影艺术家如雷贯耳的名字,就是巨大天幕呈现的主色调--一片充溢着我们视野、包围着我们身躯的蓝色,明朗通透单纯。上世纪80年代,谢晋、张骏祥、徐桑楚、白杨、秦怡、张瑞芳、吴贻弓,这些德高望重为中国电影奋斗了一生的老一辈电影艺术家,呼吁"办个中国人的电影节"。
中外电影人畅谈上海国际电影节走过20届历程,"在成长中成熟,在成熟中承担。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对于电影节的艺术追求有着更高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