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30年发展18500余名共产党员 华理入党“公开答辩”机制严把党员质量关

2017-06-29 21:1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6月29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 通讯员张婷 房树芬)从1987年至今的三十年间,华东理工大学共有18500余名学生经过严格的程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如今,入党“公开答辩”机制既是华理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抓手和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落脚点。

  日前,华东理工大学理学院的郝家岗、陆臻崎、高浩峰、徐兴群等4名同学面向鲜红的党旗,庄重地举起右手,许下了庄严的誓言,光荣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据了解,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三级党校培训,通过入党“公开答辩”的严格考察,到宣誓成为一名党员,陆臻崎非常感慨:“整个过程,令我最难忘的就是入党‘公开答辩’,这是党组织对我的又一次重要考察……”


  入党为什么要“公开答辩”?

  “党支部七项组织生活制度是什么?”

  “党内政治生活‘四性’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设立雄安新区有何历史意义?”

  “作为班级团支书,请举出一件你认为最能体现‘为同学服务’的事情。”

  ……

  这是6月9日下午,华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入党“公开答辩”的现场,校党委书记杜慧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全程参加了8名发展对象的答辩。杜慧芳表示,自己感动于华理的入党“公开答辩”坚持了30年,经过一批又一批师生党员的细化和完善,形成了严把发展对象入党关的长效机制;感慨于华理每个学生党员的发展都经历如此公开、公正、民主的环节,既确保了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在杜慧芳看来:“革命战争年代,考验党员的是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党员的先进性如何体现?对高校来说,答辩是教育最行之有效的考察手段,华理选择入党‘公开答辩’,这是对发展对象最公平、最全面的考察方式。”


  实际上,令杜慧芳“感动”和“感慨”的入党“公开答辩”,1987年“诞生”时是一种偶然;而坚持30年,却又是一种必然。据当年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介绍,设立入党“公开答辩”机制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提高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保证群众对党员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有一次,他在校门口等公交车,偶然听两个同学聊天,“要想入党一定要和老师搞好关系”,当时他就感觉受到了刺激:如果学生都这样想,那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就成了问题,发展出来的党员也很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于是,就产生通过公开答辩增加入党考察环节的想法——在公开答辩过程中,群众、党支部成员等都可以参与其中,起到监督作用。


  经过在化学系等几个系的成功试点后,入党“公开答辩”的做法在华东理工大学全面铺开,成为学生入党不可缺少的环节。时光流逝,工作人员在变,学生也在变,考察对象从“60后”变成“95后”,但在学校历届党委的坚持下,在组织部、学工部、研工部和各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历经30年的坚持、传承和发展,入党“公开答辩”已经成为华东理工大学党建工作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编辑: 林馥榆
关键词: 上海;华理;入党答辩

华理入党"公开答辩"机制严把党员质量关

从1987年至今的三十年间,华东理工大学共有18500余名学生经过严格的程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如今,入党“公开答辩”机制既是华理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抓手和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