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逐步落实,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逐步深入,接轨上海、融入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发展的主动选择。最近一段时间,在上海南北两翼的浙江嘉兴、江苏南通,接轨上海的举措频频推出,掀起新一轮接轨上海的高潮。
我们知道,通州作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已经初见端倪,年底将迎来部分市政府机构的入驻。作为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城,前期调研、规划、设计正在积极有序地推进,首都副中心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承载着建设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和国家科创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承担着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大使命,上海自贸区更是充当着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按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 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成为资源配置效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国 际化市场化法制化制度体系完善的资源配置中心。 在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发展与空间的制约越来越显现,城市容量与承载能力的差距越来越扩大。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指出,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相对较弱,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大。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不 够,落户上海的世界 500 强企业总部仅为纽约 10%,外国人口占常 住人口比重仅 0.9%。一般性加工制造和服务业比重过高,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功能建设滞后。公共资源过度集中,人 口过度向中心城区集聚,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市运营成本过高等“大城市病”问题。
当前,学习和借鉴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首都副中心的战略思路,探索建设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副中心,可能是上海创造性解决“大城市病”、增强全球城市功能的金钥匙。对此,正在积极接轨上海、融入上海的长三角城市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主动形成“上海副中心”的意识。
正在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提出:副中心意识是比原有标准更高的超越精神,具有彰显后发优势,富有前瞻性和长远性的广阔视野;副中心意识是推动党员干部提升精神境界和工作水平的冲锋号,唤醒的是我们对所处的新环境、新形势、新目标的担当和责任义务;副中心意识是一面催人奋进的旗帜,激发着全区人民向着美好未来持续奋斗。对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具有“上海副中心”意识,就是抛弃主角与配角之争,打破行政与区域分隔,突破产业与服务界限,要主动承接上海大市场、大功能的溢出效应,主动运用天然优势弥补具有差异性的上海大都市短板,主要利用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平台和桥梁,主动融入上海发展的空间与节奏,主动服务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需求。
事实上,在此前二十多年的接轨上海进程中,苏州、无锡等地思路清晰、主动站位、积极作为,赢得了发展的先机,取得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近年来,除了南通、嘉兴等城市外,离上海较远一些的盐城、芜湖等城市也积极谋划和推动接轨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大背景下,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进程中,要取得和发挥后发优势,在接轨上海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树立“副中心”意识可能成为后来居上的点睛之笔。
日前,嘉兴市委、市政府印发《嘉兴市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使嘉兴成为上海创新政策率先接轨地、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科创资源重点辐射地、浙沪一体化交通体系枢纽地、浙沪公共服务融合共享地。在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李强在南通代表团表示,南通是江苏发展的“潜力股”,要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这篇大文章,努力把南通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在接轨上海中,具体政策不断出台:今年内,嘉兴全市可商用上海“021”长途电话区号;海永、启隆两块崇明岛南通“飞地”被纳入上海崇明土地规划;上海表示将共同谋划推进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
在接轨上海进程中,嘉兴、南通的做法值得被看好,因为他们的自我定位是清晰的,已经隐含了一定的“上海城市副中心”的概念。如果在相关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这样的意识再进一步明淅,进一步强化,进一步细化,进一步拓展,他们就能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中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符合自我特点、发挥自我优势的定位,找到匹配城市分工、合理利用资源、形成区域特色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央广记者吴善阳)
编辑:
韩晓余
关键词:
央广评论;接轨上海;“副中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