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线之一。面对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要求,同时面对新的全球竞争态势,上海要提升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需要构筑起具有强力支撑作用、难以被人取代的战略优势;而将国家战略具体化的抓手、让战略优势构想落地的阶梯,正是打响具有识别度和影响力的城市“品牌”。
去年底,上海市委提出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个品牌,引起各界高度共鸣。今年全国两会上,打响“四个品牌”,也成为上海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从今天起,本报全国两会专题报道将陆续推出“两会聚焦·打响上海‘四个品牌’”专栏,与您一起同代表委员们探讨上海的“四个品牌”,展现他们的热切呼应和真知灼见。
一座“中心城市”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对上海而言,身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明确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然地因“中心”而享有特殊的发展机遇和比较优势,也因“中心”而承担非同寻常的责任和使命。
这种责任使命,很大程度上在于“向外”辐射的能力——上海的发展能否服务周边、带动全国,乃至影响世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的发展含金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贯穿始终,同时对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进行部署。当独善其身、独惠其身的发展模式日渐被证明难以持续时,向外的辐射、服务,也正是上海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海开埠以来给世界最大的两个观感,第一是开放,从来都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第二是服务,以精细作为服务的资源和资本。”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表示,以“上海服务”领衔四大品牌,无疑可使已有的优势得到更大延展,而其关键,就是提升“服务能级”。
作为一座服务业占比已稳居70%的城市,上海的服务业发展能级曾是历年两会的热点。但如今,人们的重心慢慢在从“服务业能级”转向“服务能级”。一字之差,内涵更为丰富,影响也愈加深远。
服务半径
新坐标下,学会更多“向外看”
在周汉民的记忆里,上海逐步明确“五个中心”,不过30年时间。1992年,上海明确定位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经济中心,1997年加上国际航运中心;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上海新的使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而在“五个中心”之外,上海迈向2035年,更已明确“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何为“全球城市”?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认为,“全球城市”一言以蔽之就是“具有全球功能”,“全球功能最关键在于服务功能,服务功能强弱首先看服务能级,服务能级则看有没有服务平台。”
上海无疑独具禀赋。仅就航运而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许立荣就表示,上海处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国家海洋战略等的交汇处,地理位置独具优势,可充分发挥上海国际枢纽港的作用。
而长期以来,上海的金融要素市场均面向全国,开放度不断加大。“沪港通”开通后,“沪伦通”有望在年内取得重大进展,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服务能级。而地处长江入海口的特殊空间,对内、对外交往的高度便利,亦使上海有足够条件撬动形成一个全方位开放的大市场。
在张兆安看来,这些禀赋和传统,促使新时代的上海进一步明确远近坐标。从近处而言,中央已经提出“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要求,身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实现这“三个服务”、为其他地区创造经验并带动共同发展,是当好“排头兵、先行者”的基本站位。
从远处看,上海还要继续积蓄力量和提升能力,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在全球配置资源,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张兆安为上海设计的参照系是纽约、伦敦、巴黎——作为全球城市,无不在全球范围内集聚、配置和辐射资源;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其“半径”均以全球层面度量。“这是‘上海服务’的基本方向,也是最终目标。”
服务平台
做大之外,更要做强做深
彰显服务能级的主要依靠,是构建起大而强有力的辐射平台——“五个中心”,正是五大最重要的服务平台。
对上海而言,“大”在很多方面已不是问题,如何将服务平台的内涵做强,则是当务之急。
以航运中心为例,上海港已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集装箱码头,吞吐量去年首次突破了4000万标准箱,连续八年成为世界第一。同时,上海深水航道整治的全面完成,也为社会综合物流成本的下降提供了非常大的保障。
但除了这样的量级提升,更令人看中的,是通过制度创新带来的要素集聚和功能提升。
许立荣举例说,起运港退税制度、航运集聚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以及航运咨询、航运金融等方面一系列的制度和商业模式创新,是吸引1700多家航运相关企业在上海落户的重要因素,亦是未来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聚焦的发力点。“这些都得益于上海的创新”。
张兆安则表示,“五个中心”及各大服务平台,都应着眼于内涵提升,以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和创新来获取竞争力。
上海需要的经济优势和各大要素市场的作用,在创新驱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方面做好对外服务,尤其要服务于长三角产业合理布局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金融领域需要提供全方位、高水准的,涵盖金融市场、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配套、金融人才等方面的国际化金融服务,并通过积极吸引外资、努力增加国际交易,提升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话语权。
贸易、航运和科创方面,上海也需要充分利用自贸区、科创中心两大国家战略契机,积极扩大开放、创造环境,使上海成为枢纽型的平台或桥梁。
同时,上海自身的高端服务业基础和在教育、医疗、科技、文化、中介服务等方面的良好底蕴,亦被期望能进一步集聚提升。
“布局未来医疗是一个重要方向,而医疗数据开放和大数据应用相关的制度性规范,也需要加快供给。”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朱同玉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企划部资深经理周燕芳则表示,针对全国性的老龄化趋势,在老年人风险保障等领域的服务供给,显然是一片“蓝海”。
“店小二”
优质政府服务,换来市场活力
拓展服务功能的基础,是良好的制度环境。而以优质政府服务塑造的营商环境,正是“上海服务”的另一个题中之义。
“政府职能转变越到位,营商环境越优化,市场的动力、活力、潜力就越充分。”张兆安说,“从这点看,上海强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要政府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这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营商环境是今年两会的热点,相应地,“店小二”也成为会场内外的一个热词。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汤亮在上海代表团的开放日活动中,被问及营商环境的“打分问题”。
“打分真是很难,因为没有评分的标准。但我相信,无论这个标准如何,上海的营商环境不一定能够评满分,但一定能够得高分。”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董事长徐征与汤亮亦有同感。但他也坦陈,以卓越全球城市标准衡量,上海的营商环境在“法治化”方面已达到很高水准,但便利化、国际化方面仍有短板。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的评价则更为直接:“规范有余、活力不足、保守过度”,仍然有机会不够均等、行政垄断未彻底打破、社会整体创新成本较高、引进国际人才创业的政策供给不足、对失信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够等问题亟待解决。
对此,大力优化政府服务、提升政府效能,就成为打造“上海服务”品牌的基础保障。全国人大代表、普陀区委书记曹立强表示,上海需要从三个“主题词”着手当好“店小二”:一是“方便”,即让企业感觉到方便;二是“速度”,即帮企业解决问题,速度要快;三是“服务”,用公务员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企业的发展指数。
与之相应的一些深层改革,亦被寄予期待。周汉民指出,从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初实施外商企业负面清单制度开始,许多区都在探索制订政府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而今,这项改革需要进一步集成,“到了在上海建立统一的政府责任清单和经济运行的负面清单的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扩大开放、不断开放的目标。”
而这些宏观改革与微观优化的结合,方能构成“上海服务”这块大品牌。“‘上海服务’终究不是抽象的条文,而是人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周汉民说,“我们感悟这座城市,有温度、有传承、有雅量、有未来。”
编辑:
林馥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