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年优秀历史建筑修缮重生,“查公馆”今起接受市民微信预约免费参观
近年来,有不少上海历史文化建筑在加固、修缮后迎来“新生”:位于陕西北路的荣宅化身艺术空间再度开放,长宁来福士广场的古老钟楼也重新奏响了悦耳钟声,它们的修复与再开放,营造出了现代与历史共生的城市和谐文化氛围。今天,在上海新旧海派建筑文化碰撞最为激烈的南京西路上,又将有一座上海百年历史保护建筑——查公馆对大众敞开怀抱。据悉,查公馆名为“济世为民”的揭幕展5月19日起对社会开放,并持续至6月末,市民可通过微信平台预约免费参观。
曾经历抗战烽火的百岁高龄老建筑,还被平移过57米
这座现名为“查公馆”的老建筑建于1920年,是上海颜料巨商邱信山、邱渭卿弟兄发家时所建的宅邸,亦称为“邱氏住宅”。原为东、西两幢,兄弟二人各一幢,中间有花园相隔。原本,与一众商贾宅邸无异,精致讲究的查公馆一样升起烟火气。不想,这栋老建筑却在十数年后与百年名校结下不解之缘,从此,查公馆便又抹上了一层书香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民立中学校舍毁于炮火,亟须另觅较大房屋作校舍使用,便与邱家洽商租借了该住宅。这座由上海望族苏氏兄弟苏本炎、苏本浩等人为了完成父辈“教育救国”遗愿而创办的学府,走出过不少有识之士。在战乱中,查公馆化身成教书育人的栖息之所,献身教育事业。于是从1940年到2004年,在长达64年时间里,民立中学与查公馆相偎相依……
在近百年的光阴里,查公馆经受着人工和天然的损耗。其中,西楼于90年代民立中学改建时已经被拆除,剩下东楼作为民立中学办公楼,东楼的塔尖也由于遭受雷击和火灾毁坏而拆除。2000年,上海最大的石库门建筑群“大中里”的旧区改造项目启动,查公馆被纳入规划。2002年,香港兴业国际集团取得土地使用权,其中查公馆的驻留是项目开发面临的第一课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因种种客观技术因素限制,地下空间的施工将对查公馆东楼所在的原位置造成影响。为了保护这座极具历史价值的文化资产,经专家反复技术论证,香港兴业国际积极推动,最终决定采用当年极新的技术将整幢建筑平移。
2010年1月26日,整幢重约3300吨的建筑由液压千斤顶推动,在计算机控制的同步顶推系统控制下,以每分钟约2厘米的速度缓缓滑向新位置。在移位过程中,实时监测变形、应力、荷载、动力特性及沉降数据,并精确测定各点位移,以及时发现移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构变化的蛛丝马迹。2010年2月7日12时06分,历时13天,这幢老建筑爬升40厘米高度,终于成功移位至57米外的终点——兴业太古汇威海路入口道路一侧的现址。移位后的专业检测确认保护建筑结构良好。
市民可微信免费预约参观“济世为民”查公馆揭幕展
为了纪念香港兴业国际集团创始人査济民,这座建筑被重新命名为“查公馆”。与这栋百年人文建筑相得益彰的是,查济民的一生同样充盈着传奇色彩。随后,香港兴业国际投入巨资,由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对查公馆进行全面细致地修缮。秉承着尽力恢复其原貌的宗旨,修缮工作努力将建筑外立面恢复到初建时的状况,对地上的墙体、立柱、木梁、屋架进行了加固并修复还原了两侧的塔尖。既保留了其年代特色,又赋予了其崭新面貌。
记者在现场看到,查公馆外观厚重雄伟,一层为仿石材立面,二、三层清水红砖墙,在西式建筑风格中融入中式建筑特点,线条干净利落,有很强的立体感。室内装修也颇具匠心,如由红、黄、黑三色马赛克混拼而成的地砖,带有西班牙风格的螺旋麻花柱式栏杆,以及类莲叶包、覆莲、串珠为主题雕刻精美的装饰,小细节上精雕细琢处处惊喜,在修复上则彻底贯彻了“修旧如旧、灿烂如新”的修缮原则,庄重典雅,具有浓郁的巴洛克式海派风情,上海近现代百年海派文化气息携裹着历史尘烟扑面而来。
“济世为民”查公馆揭幕展,将作为查公馆开幕后的首个活动对公众开放参观。展览分两大部分:一楼为査济民博士生平展;二楼主题则为“从大中里到城市更新”,用场景还原的手法、沉浸式呈现大中里地区的历史旧貌和其十几年间的演变进程,唤起参观者对旧时光的情感和记忆,并引导有关城市与生活空间的探讨。
展览在一楼和二楼设有三件“镇馆之宝”,分别为由中国雕塑大师吴为山先生创作的査济民铜像、曾随神州六号飞船登上太空的珍贵丝巾,以及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大中里”牌匾。
据悉,“济世为民”揭幕展将由5月19日起对社会开放,并持续至6月末,市民可通过微信平台预约免费参观。未来,更多丰富、多元的人文艺术类活动将为这座百年老宅源源注入新鲜的人文印记,为上海市民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全力助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