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复旦大学传承学术校庆传统 第52届科学报告会举行

2018-05-29 22:1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5月29日消息(记者傅闻捷)为庆祝建校113周年,今天下午,复旦大学第52届科学报告会举行。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张卫教授、附属中山医院副校长顾建英教授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围绕“我的中国芯”,与复旦师生分享了他们的前沿成果和治学感悟。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主持报告会,200余位师生代表出席。

  上世纪50年代,依据陈望道老校长发起的“以促进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倡议,在校庆期间举办科学报告会成为了复旦大学绵延逾半个世纪的一项传统。作为复旦校内重要学术交流活动,每年的报告会都由来自文、理、医、工学科的学者担纲,致力弘扬复旦学术传统,凸显复旦文化传承,彰显复旦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立足前沿、服务国家的志向和情怀,激发广大师生投身学术、服务社会的热情。

  契合时事,今年的报告会关注时下热点话题“中国芯”。而今年的演讲嘉宾,也由校学术委员会在全校在芯片科技相关领域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中遴选。

  以“中国如何在经济发展中攀爬技术阶梯”为题,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首先发表演讲。他是在中国经济研究领域蜚声海内外的研究学者,活跃于国际学术界和财经主流媒体,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万人计划”,担任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上海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特邀咨询研究员等。作为多个经济学国际期刊的编委,张军已在国内外著名经济学杂志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出版专著和译著超过70 种。于复旦大学教书育人28载,他培养的研究生累积超过百人,其中,已有多人成为青年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

  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张卫教授就“改变世界的芯片技术”与在座师生畅谈。他也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工程技术学部组长。主要从事领域为集成电路工艺、半导体器件和半导体材料研究。自1997年以来,张卫承担的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等,已达20多项。1992年以来,他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等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已发表论文200多篇,申请专利180多项,其中美国专利39项。

  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顾建英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智慧医疗助力医院发展——中山医院的实践”。她于199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在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是整形美容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女医师学会整形美容专委会、上海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等行业组织中担任委员等职务。至今,顾建英已参与完成复旦大学973计划项目1项;获得上海市科委课题1项,参与复旦大学863研究项目1项。共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专著编写7本。

  从2009年开始,为进一步发扬校庆科学报告会的优良做法,复旦大学惯例在5月下旬举办一系列学术文化周活动。本届校庆科学报告会是学术文化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今年校庆期间,复旦全校各院系共将举办120多场讲座活动,将“上海论坛2018”上的近30场学术活动囊括在内,各类讲座总数多达150余场。

编辑: 唐奇云

复旦传承学术校庆传统 第52届科学报告会举行

为庆祝建校113周年,今天下午,复旦大学第52届科学报告会举行。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张卫教授、附属中山医院副校长顾建英教授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围绕“我的中国芯”,与复旦师生分享了他们的前沿成果和治学感悟。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主持报告会,200余位师生代表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