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启动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普查,城市更新促进历史风貌保护相关细则将出台
6月9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观新闻记者从2018上海“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获悉,去年初,上海开展中心城区50年以上历史建筑全面普查工作。目前,第一至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基本完成,黄浦区、静安区于今年启动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普查工作,逐步向全市推广。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王训国表示,为进一步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关于落实<关于深化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规划土地管理实施细则》即将出台,提出采取多种保护更新方式,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愿、市场运作等形式,按照整体保护的理念,分别从规划土地、财政、保护修缮等方面提出多项支持政策和措施。
本次“文化与遗产日”主题活动由市规土局、市房屋管理局、市文物局、长宁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是“传承风貌创新制度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里弄建筑成为保护难点
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历史风貌保护力度,划定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仅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就达到1058处。然而,多名历史风貌保护专家表示,里弄街坊建筑依然是保护难点。
一方面,里弄街坊大多处于使用当中,与民生息息相关。“上海中心城区50年以上历史建筑约2559万平方米,其中居住类建筑占到1477万平方米,占比58%。”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安石坦言,这些老房子无论是保留修缮还是改造开发,都涉及巨大的民生利益。
与此同时,人群高密度分已经对里弄建筑造成了“破坏性居住”。随着时代变迁,里弄和老城厢的“72家房客”现象大量存在。一些住宅类老建筑因为产权不清晰,政府很难介入进行全面修缮。比如市文物单位书隐楼一直没有得到彻底修缮,究其根本就在于书隐楼属于私产,产权关系人多达24人,谁来修、怎么修,产权关系人各执一词。即使政府部门出面修缮,也需要获得相关产权人授权。无奈的是,产权人人数众多,连一份委托书也很难获取。
王安石以及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章明建议,保护历史建筑不能只依靠政府干预,而要充分吸纳多元主体。必须借鉴全球一流城市的做法,通过建立历史建筑产权转让制度、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有能力的社会主体参与,同时,对历史建筑所有者赋予严格的修缮义务。
建筑保护要“创新突破”
“打破现有制度瓶颈,一定是接下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不可回避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教授王林表示,以本次活动场所“上生·新所”举例,它提供的是一种多元参与的创新思路,即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建筑保护。
长宁区新华街道“上生·新所”,曾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办公场所,拥有孙科别墅、哥伦比亚总会等多栋历史建筑。从2016年起,“上生·新所”由上海万科全面运营,对既有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并于今年5月底向公众开放。不到半月时间,便聚集了不少人气,居民、游客纷纷来此散步、拍照和消费。
上海不少历史建筑正蜕变成公益性场所,如宝庆路3号、邬达克纪念馆,备受市民欢迎。那么,历史建筑+商业开发的方式是否值得推广?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苏功洲认为,历史建筑的功能转型不必局限于单一业态,需要进一步“打开思路”,上海的历史建筑不可能全部做文化设施,应该结合发展趋势,引入老年公寓等各类业态。
不过,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卢永毅表示,保护基础上的商业再开发虽然值得借鉴推广,也要谨防对历史遗产的“过度消费”。未来可以探索注入更有价值的功能,才能符合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定位。
在社会资本参与建筑保护之外,历史建筑在实际改造过程中依然面临不少制度瓶颈。章明指出,建筑的结构、消防、节能环保性能等规范的约束对象主要是新建建筑,难以适用于所有老建筑,也成为改造难点。他建议,相关部门需要协调统筹形成一套“量身定做”的创新方案,甚至可以对具有特殊价值的历史建筑有“豁免政策”。
“探秘”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上生·新所”的门牌号是番禺路77号,它的邻居番禺路129号,竟是著名的邬达克故居!要知道,“上生·新所”所在的新华路文化历史风貌区,是上海历史建筑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历史建筑的“秘密”可不少。
“风貌艺术地图——长宁·新华”由长宁区规土局与上海城市公共设计促进中心共同出品
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部分历史建筑一览
孙科住宅,风格特异,建于1931年,原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执业的著名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建造自用,后转让给孙中山之子孙科使用。住宅占地约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系西班牙式,外墙立面简洁明快,具有西方现代派建筑的风格和气派。
哥伦比亚总会建筑建于1925年前后,由哈沙德设计,占地面积近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共6210平方米,包括四幢二层带地下室西班牙风格花园住宅和一幢大礼堂,原辟有高尔夫球场、保龄球和弹球房、舞厅等。1951年,上海生物制品厂由天通庵迁至该处,1953年,改名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番禺路129号是邬达克住宅,建于1930年,用地面积6091平方米,建筑面积956.5平方米,是一组由邬达克设计、建造、居住的花园别墅。三层主体建筑一侧有两座曲折多边形红砖清水的“邬达克”烟囱穿出屋面,别具特色。20世纪80年代后产权归长宁区教育局至今。
新华路200号花园住宅,是一座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传统形式的大屋顶建筑,占地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9平方米。原为光佛寺旧址,道观建筑。
新华路315号花园住宅,是一幢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建造于1948年,建筑面积1725平方米,用地面积2422平方米。曾一度由盛宣怀的五子盛重颐居住。
新华路211弄至329弄,是新华路外国弄堂。由普益地产公司投资兴建,1928年设计,1932年建造,柴顺记营造厂承建,其中邬达克设计了29栋花园住宅。式样有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式,造型别致,风格迥异,绿树婆娑、环境幽静,被称为上海西郊“哥伦比亚圈”的精华部分。
淮海西路570号A区,是上钢十厂冷轧带钢车间旧址,现为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厂房一层,框架结构,红砖外墙,水泥缓坡屋顶。占地面积6280平方米,建筑结构高大、空间开阔、粗犷雄健。车间前半部始建于1958年,后半部建于1983年,两部分连为一体。
兴国路72号便是著名的兴国宾馆,建筑风格多样。1号楼原为太古洋行大班的住宅,建于1935年,为英国帕拉第奥式古典主义建筑,二层砖混结构,铜板屋面。室内装饰、楼梯、灯饰等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风格,气派非凡。2号楼,建于1925年,系英国式建筑,假三层砖木结构花园住宅。6号楼建于1922年,是一幢砖木结构假三层法国式建筑,东侧设二层圆形阳光室,西端有一层圆形起居室,二层为露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