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7月17日消息(记者林馥榆)由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特展“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今日(17日)至10月21日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展出。来自原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旧藏的自然史和人类学、考古学、艺术类藏品等共151件展品,将科学、文化、艺术和历史相融合,探寻中国博物馆的早期发展,挖掘上海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1874年,“亚洲文会”的博物馆即“上海博物院”在圆明园路5号(今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20号)正式成立。成立之初便以公众教育为其建馆宗旨,具备了现代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全部功能,与同期成立的北美自然史博物馆的办馆理念完全同步。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这是中国最早叫博物馆的机构,对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有着启蒙作用。
本次特展内容包括自然历史和人类学、考古学与艺术两个部分,精心选取了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曾经收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兽类标本83件、人类学标本7类、文献图书资料17本进行展示,并选取了文物旧藏以及与其类似的古代艺术品共计44件,通过标本及文物展示、复原小景箱、图文版、经典绘画、小视频、手机APP等形式实现。这些珍贵的藏品印证了上海拥有中国最早的博物馆的事实,观众可以一览当时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的收藏研究概况。
生态景箱是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无论从展示理念还是展示手段均位于世界前沿的实证,这种新颖的展示方式当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在一楼展厅,记者看到看到大熊猫、羚牛、西藏棕熊、岩羊和獐的五个复原生态景箱,所用动物均是当年的景箱所用的动物标本。策展人黄骥表示,此次展出的珍贵藏品,很多都是第一次与公众见面。比如有世界最早的白鳍豚完整的骨骼标本和一副下颚标本,这两件标本采集于1910年之前比白鳍豚的模式标本采集时间还要早数年;还有中国最早的兽类标本——采于1871年的金钱豹标本、采于1924年、中国收藏最早大熊猫标本,以及写于植物叶片上的经文——贝叶经、东晋咸和元年的黄淳墓志、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纹鼎等等。策展方特意借鉴《清宫兽谱》中的绘画风格,将本展示中的25件不同体型和类型的兽类标本用中国传统风格进行了绘制并运用于展示及相关的文创产品中,希望这些标本绘画在带给观众美感的同时,也能带给更多的科学启示。
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是一座以自然史收藏为主的博物馆,其藏品种类丰富,几乎涵盖了现代自然博物馆收藏的全部类别,在当时逐渐成为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自然标本和考古艺术品收藏最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1952年5月19日亚洲文会关闭,其收藏品移交上海市文化局,其自然类藏品绝大部分被上海自然博物馆收藏,历史文物类部分藏品为上海博物馆收藏。
如今,展览按当年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展示的格局,运用当年的藏品,情景式还原昔日的风貌,再现三十年代上海博物院的展示,让观众回溯历史,在场景中感知、了解上海的博物馆发展的悠久历史,从而真正体味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源头。
为更好地呈现本次特展的展览内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制定了数字化方案,将展览进行网上延伸,扩大其影响力。观众参观完展览之后,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就可以在客户端上下载展览内容,将图文资料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数字化“世纪典藏”展的在线精彩展示,不仅对展览内容进行了拓展与延伸,还增加一些互动小游戏和专题节目。
编辑:
唐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