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上海博物馆
央广网上海7月17日消息(记者林馥榆)博物馆是保存和再现人类文明记忆的重要机构,那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古老物品与艺术、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今天(17日),为期三天的首届“艺术与科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博物馆正式开幕。与会专家学者将在“都会里的博物精神”这一大主题下,围绕“中国博物馆的早期历史”、“博物学家与博物馆收藏”、“博物精神与城市文化”三大论题,展开“碰撞”与“对话”。
来自国内外近40位专家学者,文博业界的同行以及“第八期全国博物馆系统新入职员工培训班”的学员等近300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全国博物馆数量从改革开放之初增长至今已有5100余座。今年还是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十周年。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展览数量、参观人数翻了几番,仅在2017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超过两万余个,参观人数超过9亿人次。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城市形象的生成是城市与公众之间通过一定媒介进行相互沟通的过程。尽管媒介各有不同,毋庸置疑,博物馆是其中最重要的沟通媒介之一。在当今博物馆承载的文化要素正成为构成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博物馆的文化记忆功能,成就了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文化认同和观众身份认同的重要责任。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海纳百川,雅俗共存,上海地区博物馆在自身海派文化的同时,也保持着对外来文化的尊重与宽容。
在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延续都会里的博物精神?关强认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冲击着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博物馆业态在逐渐发生变化,博物馆要以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为纲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结合市场和社会力量。同样我们要重视博物馆的伦理道德,不能低俗化,将博物馆事业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如何实现城市内涵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只有为城市注入文化基因,才能让城市更加美好。”关强说,“楼房之高不在于规模之大,只有厚植文化土壤,城市才有灵魂,有生命,这样的城市才更加美好。他也相信,博物馆也会让城市更美好。”
上海科技馆馆长 王小明
另外,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以上海科技馆为例,通过优质展览与教育项目,从场景、跨界的融合展现艺术家和科学家对于“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到哪里去?”这三个终极命题进行探索,他表示:“观众们在博物馆里享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无穷魅力。科学与艺术一定会在山顶会合。”而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在题为《上海与南通——中国早期博物馆发展史上的双城记》的主旨演讲中,追溯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发生、发展,“上海与南通,均滨江沿海。两座城市地域相邻,文化相通,现今更在长三角发展规划的策动下进入新一轮的融合。上海和南通在晚清民初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史上,同样赫然醒目、彪炳史册,其地位和关联构成了一部独特的双城记。”
上海博物馆馆长 杨志刚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上海科技馆是深受国内外公众欢迎的科普乐园、此次两馆联手启动的首届“艺术与科学”学术研讨会,通过博物馆馆长、策展人以及专家学者的讨论,从博物馆在中国诞生的历程、中西博物学和收藏文化、博物馆与城市精神内在关联等多方面探讨当代都市文化中博物馆的重要地位,重新审视艺术与科学相交相融、互为影响的关系,促进中西博物馆的交流和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由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三馆联合举办的“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特展也在今天面向公众开放。展览再现了“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这一机构的部分旧藏,关乎一段上海早期博物馆历史的重要记忆,让当年的文物在此时“重聚”。
编辑:
唐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