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7月23日消息(记者周洪)梁平竹帘蓝牙音箱、“凤求凰”蜀绣银饰、苗族锡绣和西式蕾丝结合的小礼服,玲琅满目的配饰和工艺品...... 日前,上海大世界二楼展厅迎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312件展品涵盖刺绣、缂丝、竹编、印泥、银饰等多个“非遗”门类,展示了2015年以来上海研培计划高校取得的成果。
一只直径如碗口大的竹子,经过12道工艺,变成一根根细如发丝的竹丝,再用蚕丝编织成竹帘。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竹帘, 竹帘画的一种,是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北宋的时候,梁平竹帘就已经是皇家贡品,还有着“天下第一帘”的美誉。来自四川的梁平竹帘传承人牟静平和牟寅初是此次“研培计划”的学员,他们在上海大学、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学习期间,和导师工业造型设计师施斌以及国画艺术家汪大伟的跨界切磋,使得竹帘蓝牙音箱这样的电子产品摇身成为进入生活的艺术家居品。传统的梁平竹帘在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加入之后,开始有一种新的面貌与新的转变,跻身时尚与科技的前沿。
(图1 梁平竹帘蓝牙音箱)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表示,“中国的非遗有它美的地方,非遗要跟当代生活对接,需要与不同领域的设计师合作,来保护这个美。”
“配饰类有不同的技艺,像这个是蜀绣与牛皮相结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非遗研培项目负责人闵杰介绍其中一件展品。闵杰告诉记者,经过研培班的培训,传承人的美术修养、造型设计等都得到提升,也会运用现代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在市场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
(图2 蜀绣宴会包)
东华大学发挥做了4期刺绣主题的研培班。非遗传承人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共同设计时装,在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东华大学服装与设计学院教师傅婷介绍,东华大学为非遗传承人设计了包括法律法规、设计技能、参观和实践四大类的课程,力图在短短一个月内,让传承人了解现代纺织材料技术和生产方式,打开眼界,知道现代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东西。他们也促成了非遗传承人和高订服装品牌的直接合作。展台上一件西式礼服外套大胆地把苗族锡绣和西式蕾丝结合,绣出了西式古典风格,“这是民族非遗工艺走向世界未来的结合方向。” 傅婷认为,在工艺上保留传统,而在表现形式上与世界接轨,能让更多人欣赏和接受非遗的美,这是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应该做的创新,“我们要做的,是让1+1大于2。”
(图3 苗族锡绣和西式蕾丝结合的小礼服)
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研培计划”。该项计划以传统工艺为重点,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是首批参加研培计划的省市。截止2017年底,上海市共有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8所院校入选研培计划,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截至目前,上海8所非遗研培高校已累计承接研培任务44期,培训学员千余名,生源覆盖全国各地,项目涵盖竹艺、版画、建筑彩绘、竹刻、锡雕、玉石雕刻、金属锻制、掐丝唐卡、藏香制作、木雕、青瓷烧制、织绣创新、皮影戏、木偶戏等各门类。陆续培育了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品牌课程和成果展示、“华泰·视觉”教学实习基地、传统工艺对话设计生活交流会、英国曼彻斯特中国传统刺绣展等研培拓展项目。
6月5日-7月7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为上海市举办研培计划优秀成果(上海高校专题)展,此次在大世界的展出是恭王府展结束后的“荣归故里”。据悉,本次展览将延续至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