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9月13日消息(记者吴善阳)曼妙飞天、幽谧洞窟、虔心供养、肃穆法相……千年敦煌,究竟以怎样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艺术家和青年学子为之着迷、心生向往?昨晚,上海交通大学“菁萃·大家讲堂”系列活动——“守望敦煌之夜”分享会暨“敦煌文化守望者”二期招募启动仪式在闵行校区菁菁堂举行。一个人、一盏灯、一块屏,六位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身份,却都用自己的热情和专业为敦煌文化弘扬做着贡献的敦煌文化爱好者走进交大,与师生们分享他们与敦煌文化结缘,因敦煌文化而改变的动人故事。活动当天,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交大开幕,“敦煌文化守望者”二期招募启动,敦煌“名窟”来到交大,向公众述说千年敦煌的传奇。
他们是创业者、策展人、媒体人、管理者、脱口秀演员、沪剧表演艺术家、交大学子,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却都在守望者敦煌灿烂的千年文化。“守望敦煌之夜分享会”由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笑友文化CEO史炎主持。上海交通大学83级校友、携程联合创始人范敏动情讲述了自己一直以来对敦煌文化的热爱,并深深有感于传统文化对于青年人的滋养和熏陶。因此,他联合校友创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并策划发起了“敦煌文化守望者”公益项目,希望借由敦煌文化的深厚土壤,助力提升交大校园的文化建设与师生的人文造诣。
跨领域艺术家、上海中心“丝路敦煌·幸福生存”展览总策展人米丘与大家分享了在展览筹备过程中对于敦煌文化的深刻感受。三年前的冬天,当他第一次见到了金光中灰色调的敦煌莫高窟时,便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召唤感,之后三年,他20多次造访敦煌,被敦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强烈震撼。他相信,敦煌的春夏秋冬、奇特的地形地貌、富有层次的色彩使1653年前的人类灵感迸发,创造出了浑然天成的艺术。世界上很多古老文明遗迹经过时间侵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敦煌,1652年后,它还在那里存在着、灿烂,生生不息。看遍了敦煌的四季,他认为只有沉浸式的展览能完整地表达他对敦煌文明的崇拜与热爱,“一定要最全面地展示敦煌”。因为三年前的遇见敦煌,以及来自他内心深处使命感的召唤,便有了这次“丝路敦煌·幸福生存”展览,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展览在上海遇见敦煌。
著名媒体人崔艳也带来了精彩分享。作为敦煌文化大使以及2015年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大型展览“敦煌:生灵的歌”的策展人,她坚持将当代艺术融入敦煌艺术之中,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对敦煌艺术的语境进行探索。她回顾了去年10月27日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旭东在交大演讲的画面,当王旭东宣布启动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时,全场观众踊跃举手报名。“那晚的感人场景至今难忘,” 崔艳相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守望者的队伍,共同守护敦煌这座人类的艺术宝库。
两位第一期“敦煌文化守望者”也上台与大家交流了他们在敦煌四十天的守望心路。牛佳耕是一个在英美从事金融行业26年的“理工男”,他足迹遍布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见识了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历史和世界著名的文化宝藏,却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与日俱增,热衷于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寻根中国文化。作为首期敦煌文化守望者中的一员,他表示,在敦煌的四十天是一次特殊而宝贵的经历。“培训很严格。一开始的挑战是把洞窟完整讲解下来;后来这个挑战变成如何管理讲解时间,更加有效地服务顾客;之后我们又挑战了英文讲解。”他表示,在项目结束,他将继续积极用自己的方式传播敦煌文化。
R吉B脱口秀创始人罗依尔不仅是一位策展人,也是一名艺术脱口秀演员。他想做一座桥,连通艺术和通俗。在敦煌的守望经历让他找到了“敦煌”这一推广艺术通识教育的切入点,以此为契机,他出品脱口秀《敦煌的慰藉》,以都市人求医的角度切入去谈敦煌历史风土人情和敦煌人的故事。
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曾于今年6月在交大上演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中扮演了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樊锦诗。当晚,她作为“神秘嘉宾”上台与交大师生们交流她出演“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感受。茅善玉表示,在创作和演绎过程中,她被敦煌和樊锦诗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樊锦诗身上有着文化守护者对敦煌的执着守护。从选定这个题材开始,整整五年时间,茅善玉数次到敦煌生活,与樊锦诗本人也成为了“忘年交”。剧中樊锦诗这个人物的主要唱段都是由茅善玉自己设计的,特别是樊锦诗丈夫离开的那段,茅善玉她一边设计唱腔,一边留着泪,既要表达出夫妻间那种很深的情愫,又要把知识分子那种含蓄的爱表达出来,因此在基本调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上下起伏的旋律,让它像水磨调一样旋律丰富,正是通过这种运腔把对丈夫的感谢、感激的情感诠释出来。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演绎使观众们感受到这一代知识分子们“守望敦煌”的不易,激发大家了解敦煌的兴趣,对中国文化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