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浦东座右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2018-10-11 07:57:00来源:解放日报

  今年,浦东新区迎来了开发开放28周年。

  28年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上海和浦东由此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快速道。

  28载倏忽而逝,曾经农田广袤、房舍低矮的浦东早已今非昔比。

  回眸历史,浦东开发开放的历程见证着国家战略的高瞻远瞩,体现了抓住机遇先行先试的价值和成果。展望未来,浦东将继续勇当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标杆,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再出发,以更大的责任担当、更好的精神状态当好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

  “证照分离”改革形成浦东样本

  西班牙服装零售品牌ZARA深受中国消费者欢迎,其当季最新款服饰最快两天内就能在上海门店上架供国内消费者选购,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国内首创的“区港直通道”在背后功不可没。通过“先入区,后报关”、“先入区,后报检”、“预检验”、“分批出区,集中报关”等无缝衔接的创新政策实现通关作业流程再造,最快3小时40分的出关纪录再一次刷新“上海自贸速度”。

  2013年9月29日,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浦东诞生。5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正是以不断先行先试的“自贸速度”,使区内新设企业数达到设立前的1.5倍,以1/50的面积创造了上海40%的贸易总额,实现了浦东新区3/4以上的生产总值和50%的工业总产值,浦东80%的金融机构与跨国公司总部聚集在自贸试验区。

  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当天,首发的“负面清单”列出了190条管理措施,36家中外企业成为首批入驻自贸试验区的 “尝鲜者”。而中央交给上海和浦东的任务,正是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开放为引领深化改革,强化制度创新。

  于是,“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和浦东的座右铭。

  2015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浦东试点“证照分离”改革。如今,所有改革事项已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随着试点不断深入,在有效破解“办证难”的同时,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主体、协同联动、系统集成、法治引领、信用支撑”为特征的“放管服”改革浦东样本。

  去年12月,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先行先试“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一改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捆绑”模式。在有效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释放了市场活力,也标志着浦东用不到2年的时间,将“证照分离”改革从1.0版提升至了2.0版,改革再次助推“自贸速度”。

  浦东新区常务副区长姬兆亮表示,下一步,浦东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全覆盖、便民化、强监管”为抓手,研究探索“证照分离”改革试点3.0版,进一步提升企业感受度、市场活跃度和部门协同度,力争使浦东新区成为“市场准入最精简、风险防范最稳固、政务服务最便捷”的善治之区。

  打造创新活力世界一流科学城

  站在浦东张江的高处俯瞰,眼底尽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上海光源二期,以及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等“1+4”项目落户张江,和已投入使用的上海光源一期、超算中心和蛋白质中心,构成了耀眼的张江科学设施集群。

  回看1992年,在浦东新区峨山路当时的童涵春堂药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当时的张江,不过是片待垦的荒原。26载斗转星移,张江科学城而今已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载体落地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对标的是美国硅谷、新加坡玮壹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打造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北有中关村,南有张江园。”从阡陌纵横的乡间土地,到国内高科技园区的著名品牌,“张江”两个字,已成为国内创新高地的代名词。目前,张江园区注册企业1.8万余家,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低碳环保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国家新药研发机构有30%来自张江,张江也是我国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一批国字级平台落户张江……

  今年,张江科学城首轮73个项目实现全面开工,张江将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本框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大科学设施群之一,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花独放不是春,除张江这块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外,浦东还有一块承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海边热土,那就是位于新区最南端的临港地区。经过十余年开发,临港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领导者,初步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工程机械、民用航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6+1”产业格局,工业总产值保持30%的年均增幅,税收收入保持24%以上的年均增幅。

  未来,通过“张江—临港”南北创新走廊的联动,浦东将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支撑、空间布局、收益共享、政策共享和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机制,打通制约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和机制瓶颈。依托张江科学城的创新源泉,充分利用临港的“双特”政策优势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空间,加强区域创新协同和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一网通办”又成改革新名片

  开发开放28年来,浦东始终在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进行着探索。如今,全面打造“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又成了浦东改革的新名片。

  浦东企业服务中心大厅,单日接待量超过2000人次。每天9时,注册窗口准时开启,企业申请人拿着材料鱼贯而入。自贸区注册许可分局企业注册科副科长施文英在窗口工作了20年,每天她要经办两百多份企业注册执照,小到个人独资、民营创业企业,大到央企、国企。

  如今,浦东市场主体已超过40万户,平均每天有超过100家企业在这里诞生。然而,企业数量越多,增速越快,对营商环境的考验就越大。近年来,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设在浦东企业服务中心的窗口办事效率不断提速,施文英的工作节奏更快了。“自贸区成立以来,政策不断更新,一线窗口作为直接与企业打交道的平台,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每一次改革,放到窗口都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小小窗口就是改革的最前沿。”

  去年4月27日,浦东正式启动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企业的市场准入事项通过网上政务大厅一口登录、纸质材料快递寄递,申报、预审、受理、审查、决定、发证等六个环节网上办理,新注册企业可实现“当天预约、当天办理”。如今,全区327项涉企审批事项全部实现“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其中“不见面审批”已经达到53%,实际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了85%。

  今年1月,浦东推出企业登记“1+1+2”办理模式,对于企业变更登记类事项1日内当场办结,使用可选用名称的企业设立登记1日内当场办结,而使用非可选用名称的企业设立登记2日内办结。“今天收进来的材料,必须当天清掉,这是过去所无法想象的。”施文英说,“当日办、当日清”是浦东对企业的承诺。

  上海达美乐比萨有限公司是一家在上海拥有72家分公司的外资企业。近日,该公司拟变更分公司负责人,涉及变更的分公司达60多家,数量庞大,为保证经营秩序,企业希望能尽快办理。针对企业需求,市场监管局结合窗口工作实际,采取专人负责制,为企业量身打造实施方案,建议申请人分三批前来办理当场办结的变更服务,有效帮助企业节省了等候时间和往返次数。

  今年3月,上海全面打响“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面向市场主体和市民的服务事项,要力争做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逐步实现协同服务、一网通办、全市通办。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和浦东已实现由原来在99个窗口分别办理18个审批部门、129项审批事项,向每一个窗口综合办理的转变。

编辑: 韩晓余

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今年,浦东新区迎来了开发开放28周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