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画家陈益新、陈英明(右)在画展现场(央广网发 上海交通大学 供图)
央广网上海11月27日消息(记者吴善阳)国家博物馆的展厅中,一幅幅山水画或运笔古秀,清新高雅,或着墨飞动,活泼自然。其中一幅9m×1.8m的巨幅“万里长城”画作吸引了观展者纷纷驻足欣赏,让大家在浓淡勾勒间感慨画面内容之磅礴与画家境界之高远。今天起至12月2日,《弘扬国粹精华·陈英明诗书画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上海交通大学三位“80、90后”教授陈英明、陈以鸿、陈益新,展出了数十余年跋山涉水、广揽奇峰、精心创作的艺术佳作。此次展览展出了陈英明的近百幅作品,以及陈以鸿、陈益新的部分作品,三位平均年龄超过88岁的交大教授首次在国家博物馆办展,身体力行“科艺相融”的交大美育理念,为弘扬国粹精华、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贡献力量。
观众参观画展(央广网发 上海交通大学 供图)
平均年龄超88岁,是“山水画巨匠”、也是“唐调”传人
此次展出作品的陈英明、陈益新都已年过80,陈以鸿更已超过90,可以称得上是“80、90后”了。
陈英明号罂鸣,1930年出生于广州,自幼喜读诗书,尤爱绘画,系清末民初闻名遐迩的孔学大师、香港孔教学院第一任院长陈焕章博士的后人。他早期受岭南画派影响,潜心学画;1949年11月广州解放,毅然投笔从戎,改入广东军政大学,后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转业并定居上海,70年代拜画坛大师刘海粟、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为师,书法和山水画均臻化境。
80年代起,陈英明在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内蒙、北京等地举办了个人书画展十余次,博得识者好评。他曾多次赴日本、韩国讲学,是日本天皇会见交通大学文科教授第一人,也是受日本皇后邀请,在日本举办个展的第一人,先后在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地举办个展八次,深受日本人民欢迎,被誉为“山水画巨匠”。同年赴台湾举办个展,盛况空前,是大陆赴台举办大型个展的第一人。
2015年,在全国一万六千多位艺术家当中,陈英明是全国六十位“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的获得者。“胸中兵壑来天地,笔底云烟出自然。”陈英明以身心去拥抱山川之美,用心境去感悟自然之造化,凭情感去挥毫国粹之精华。在与大自然顾盼之际,在构思自己的画作时,也拟人化了山川河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陈英明坚持传统,师法自然,寄情山水,山水无俗韵。
展览还展出了陈以鸿章法浑厚、结体紧凑、用笔精到的书法作品以及陈益新为陈英明作的肖像画等画作。
陈以鸿字景龙,1923年出生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朝进士出身,父亲陈季鸣能书能画,尤擅小篆,被誉为“铁线篆圣手”,深厚的家学渊源使陈以鸿从小就热爱书法、诗词、文言文等国学经典。1948年,陈以鸿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留校工作,长期从事科技翻译,出版英、俄文著作中译本数十种。同时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和创作,为《名联鉴赏辞典》副主编。曾任上海楹联学会副会长,上海职工灯谜协会顾问,上海静安老年书画社常务理事,现任上海中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顾问,中华吟诵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95岁高龄的陈以鸿先生,80年热爱国学不忘初心,仍旧才思敏捷,记忆惊人,是现今唐调(唐文治读文法)的唯一传承人,著有《雕虫十二年》等。
陈益新193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1956毕业于交通大学电工器材制造系,并留校任教。1985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特批为教授。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主任、光子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光学博士生导师,美国IEEE终身高级会员。在国内外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至今仍活跃在国际科技学术前沿的舞台上,陈益新教授自小喜爱绘画,并颇有心得和造诣,退休后加入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和上海颜文梁艺术促进会,2015年出版“益新油画”集并多次在交大校庆、天津等地举办画展。
三位“80、 90后 ”交大教授在书画上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又同在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为彰显科艺融合的独特与高远和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璀璨文化做贡献,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改革开放40年,是我进入中国高等学府的40年”
“我在国内外曾举办过多次个人书画展,能在我国最高的文化殿堂举办个展是我的终生幸事。本次诗书画展的目的也是弘扬中华国粹精华,提高文化自信,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陈英明深情地说。本次展品除了有陈英明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山水画作品外,还有临摹学习古人名作,以及将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观与价值观结合、以书画形式结合优秀的儒家思想名著画作,更有自创的叙事诗、书法、对联等。陈英明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孔子语录及孔孟仁爱之道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改革开放40年,也是我从一个普通人进入高等学府的40年。”陈英明童年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抗战胜利后父母相继去世。上世纪70年代,他拜画坛大师刘海粟、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为师,书法和山水画均臻化境。1978年10月,由12位上海交大教授组成访问团,踏上了赴美之路,时任交大党委书记邓旭初任访美团团长。在美国47天,代表团共访问了美国20个城市、27所大学、14个研究单位和工厂,联系接触了200多位美国朋友和400多位美籍华人、校友等,初步考察美国高等教育事业,并向美国各界和广大校友介绍了国内情况。通过对美国高校的考察,访美团发现,国外即便是以理工科为专长的高校,对学生的文化艺术教育也非常全面,因此邓旭初访美归来,引进了陈英明等一批艺术大家,以提升学校的文化艺术教育。1980年,陈英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开始牵头组建文艺办公室(文艺系前身),并通信、动员艺术大师程及来校参观,在陈英明的促成下,程及美术馆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园里建了起来,交大学子也新增了一处接受文化艺术熏陶的场所。
如今,陈英明是上海交通大学文艺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主任、兼香港孔教学院名誉会长,同时还是北京人民画院院士,中国国家诗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改革开放对陈英明而言具有重大意义,他既是这一伟大事件的见证者,又是受益者。他长期从事艺术教育事业,年过八旬,坚持创作,匡正人心,一片赤诚。他提到,“作为一名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首先是传道,要将优良的文化传统教育学生,把正能量的文化内容传播开来,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他希望所有交大学子都能接受高水平的艺术教育,退休后,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支持下,陈英明牵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为校园文化提供一个阵地,为校园服务、为美化校园文化做贡献,每一次交大纪念建校,东方艺术交流中心都会在校园里开画展,展出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优秀书画作品,并邀请社会上书画名家做顾问指导,内外结合,赋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交大校园生生不息的活力。即便已经88岁高龄,陈英明仍然坚持每天练习书画,正如他对自己人生的定位,“勤”、“志”二字贯穿了他的一生,退休之后,他继续发挥艺术大师的光和热,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做贡献。
是科学家也是艺术家,他们是科艺结合的最好诠释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说过,科学与艺术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从上个世纪70、80年代起,陈以鸿、陈英明、陈益新三位交大教授就已经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科艺结合的观念。
陈英明有着独特的人才培养观念,他意识到交大文化底蕴深厚,教育学生更要注重科艺结合。于是他将儒家思想的为人处世之道融入课堂中,从实用角度出发教育学生练习行书,因为楷书一笔一划太耗时间,而草书因字体龙飞凤舞不易辨认,并每每在第一节课教会学生如何书写个人签名,巧妙结合生活实际效用,教育观念非常务实。“我们的目标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家,而是要挖掘每个学生的艺术潜力,使他们成为具备人文艺术素养、科艺兼具的综合型人才。”陈英明希望学生能够领悟中国文化艺术之美,同时在生活中有所应用,而他从教以来教授的3000多名学生中,也不乏科艺兼具的优秀人才。
陈以鸿和陈益新是交大颇具艺术气息的“理工男”,因对国学和绘画的热爱而成为科艺结合的典范。陈以鸿家学渊源深厚,深受国学熏陶,讲究“气节”二字,注重个人德行。工作上陈以鸿长期从事科技翻译,出版英、俄文著作中译本数十种;生活中诗词、书法、对联等无一不爱,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和创作,95岁高龄的陈老犹记得第一次听交大老校长唐文治先生读文章的感受,可谓“大开耳界,既入于耳,更入于心”。陈老是现今唐调的唯一传承人,也满怀热忱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奔走。
陈益新在交大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学校挑选留校。改革开放后,学校从绝缘电缆专业抽调陈益新参加上海交大恢复重建物理系的筹备工作,陈益新作为第一批访问学者,赴美学习和研究一门前沿学科——集成光学和光纤通信,回国后他潜心开拓,结合交大理工科优势,创办应用物理系并担任系主任,后在科学王国里兢兢业业,勇攀高峰。有一件令陈益新难以忘怀的事: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小组邀请他提名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他前瞻性地推荐了光通信和集成光学界著名华人学者、后来于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高锟博士,成为一桩美谈。陈益新除了是一位科学家外,还自小喜爱绘画,中学期间随画家麦杆(王兴堂,天津艺术学院教授)学素描和木刻,大学时期加入校美术社,师从著名画家哈定习水彩及油画,早年的积淀让陈益新在退休后有了充分的时间投入到绘画中去,退休后,陈益新加入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和上海颜文梁艺术促进会,出版个人油画作品集并在交大举办个人油画展。2016年,他在天津李叔同母校举办《科学与艺术的对话》个人画展,李政道先生为此画展特别撰写了贺词:“一心求真,一意求善,一生求美”。
科艺相融,倡导“美美与共”的交大美育教育
据了解,此次“弘扬国粹精华·陈英明诗书画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后,将在沪上高校巡回展览,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上海交通大学一直有着良好的美育传统,在美育方面有着令交大人引以为豪的基因。交大老校长蔡元培首倡美育,主张“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建校三个世纪以来,学校培养了以著名文化大师李叔同、著名画家朱屺瞻、音乐教育家沈心工、表演艺术家卢燕、著名翻译家傅雷、新闻记者政论家邹韬奋等一批文化艺术名家,带动影响了一代代青年学子。
自建校以来,交大在美育方面始终走在前列,校友沈心工与李叔同曾一同开创了在普通学校编创学堂乐歌和设乐歌课之先河,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音乐教育的先驱。从1919年开始,交大就有了自己的合唱队、管乐队和话剧社,并于1981年10月成立了音乐教研室,率先在普通高校中开设了《音乐理论基础》、《钢琴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欣赏》和《外国音乐名作分析》等四门音乐选修课。与此同时,交大美育基地建设成绩斐然。1999年,以美国国家艺术院终身院士程及先生命名的“程及美术馆”在闵行校区思源湖畔落成。2011年,钱学森图书馆在徐汇校区建成开馆,钱馆成为我国第一座建在高校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陈展内容极为丰富地反映了钱老崇尚科学、追求艺术的完美结合。2014年底,李政道图书馆在交大闵行校区落成,成为倡导科学精神和艺术修养完美结合的重要课堂。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美育育人、文化育人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2017年入选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连续五届荣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获得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奖二项;相声剧《交大那些事》、话剧《钱学森》荣获中国校园戏剧节最高奖;《基于学生发展理论构建环境育人“大课堂”的探索和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交大摄画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自2009年起,上海交通大学每学期为学生提供种类多样、内容缤纷的美育类课程。目前,在建的202门核心通识课程中,有48门属于美育范畴,占比1/4,平均每年开设美育类通识课程130门次左右。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上海交通大学将始终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坚持科学素养和艺术情怀相结合,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扎实做好美育工作,全面展示交大美育工作的成效和风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努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