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他们一起成长 Growing with autism children》获金奖(央广网发 组委会供图)
央广网上海6月22日消息(记者傅闻捷)经过为期一周的上海“电影大师交流营”密集活动,We爱·第三届两岸青年短片大赛于昨晚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行了颁奖仪式。44部入围作品中,《我和他们一起成长 Growing with autism children》、《最后的记忆 THE LAST MEMORY》、《五岁的哀悼日记 Bubbles》分获金、银、铜奖,《悯农》获We爱奖、《FISSO》、《迷途》、《新婚 Just Married》、《墨绯 MOFEI》、《老头儿 The Old Child》、《海口 Mr. Hai Kou》等6部作品获优秀奖。此外,18、19日举行的“48小时上海采风拍摄”完成的7部作品中,《I see YOU》获采风奖。
首次和上影节全程联动
“We爱·第三届两岸青年短片大赛”,今年1月8日在上海正式启动。经过为期3个月的征集,本次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369部,最终,44部作品入围终评名单。
入围终评的两岸青年主创们,还受邀参加为期一周的上海“电影大师交流营”活动,交流营于6月15日举行了开营仪式。交流营首次将开营时间和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同步,就是为了让营员们赶上金爵盛典。
除了安排营员们在电影节的开幕分会场感受氛围,组委会还在一周的交流营行程中,和电影节组委会联动,安排了大量的电影节日程。“观摩电影市场,了解全球最新电影技术、动态和产业政策;参加金爵奖评委会主席锡兰的主席论坛,和国际电影大师面对面交流。”组委会的这些安排,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青年影人能够全方位沉浸在这个电影的节日中,感受到电影的方方面面。
这样的努力,也得到了青年电影人们的认可。台湾营员代表林信良说:“我参加过很多短片竞赛,We爱是我目前接触到最有人情味的,它不仅仅是颁奖典礼,它还带着我们参加了分享、论坛、大师交流营、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视基地的参观,这些接触到业界、市场的活动,是我们短片创作者最需要的东西。”
注重实战训练
除了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感受”,交流营的另一大侧重点就是“实战训练”。“看到了听到了大师的作品和经验外,本届大赛的交流营环节相较往届更重实战:不仅有马景涛等资深评委加盟,组委会还邀请了前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张建亚亲自上大师课,随后分组进行以“爱上海”为主题的“48小时上海采风拍摄”,锻炼两岸青年电影人们随机应变的能力。
据了解,在48小时上海采风拍摄中,上海电影大师交流营学员相互合作,组成七个小组,分散到了外滩、豫园、城隍庙、新天地、K11、石库门、东方明珠、环贸iapm、自然博物馆、法租界等上海的知名影视取景地进行拍摄。此次采风拍摄,是交流营“实战训练”的重要一环,而拍摄启动当天,上海开始下雨,打乱了很多人原本的拍摄计划。让主办方和前辈评委们欣慰的是,青年电影人们表现不错,很多人随机调整拍摄计划,表现出了较为娴熟的处理突发状况能力。
大陆营员代表、作品拿到金奖的石渡丹尔在颁奖仪式上发言时,也对组委会给与的机会表示感激:“共同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这些能力,也正是评委会主席、大师营导师张建亚导演所提倡的。他感慨地说,一代人就是一代人,“在不同的时代,电影人遇到的困难、困境和困惑都大庭相径”,“数字时代,各种各样的题材琳琅满目。对电影的认识也千差万别,但电影就是你心里的电影,是自己心里的东西。”
在颁奖典礼上他深情地说,"we爱”题目取得好,即与微电影的"微"谐音,又与小作品里爱紧扣在一起,体现两岸同胞人人皆有爱。他点评了这些获奖影片:“金银铜奖、We爱奖、优秀作品奖,最明显是四个字,真、新、精、深。真是真情,让人感动;新,就是独特,特别新颖,新视角新角度,包括入围奖里好多片子;精是精致,完成度高,有人只花了几千一万多,就完成了一部很好的片子;深是深刻,这些片子虽然小,成本低,制作条件不能跟大片相比,但是你们真诚的心做出深刻影片的追求是绝对让我们看见了!”
WE爱·两岸青年短片大赛活动,对于两岸青年人以影视艺术形式反映生活,体现情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吸引两岸青年积极参与的同时,也为加强两岸青年文化交流培养优秀影视创意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创意机遇,主办方也期待,它的举办能更好地激励两岸青年影视人在创意选题、艺术表达和艺术呈现方面更加成熟,未来有更多优秀作品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