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1月17日消息(记者杨静 林馥榆)在青年小提琴家黄蒙拉特别与德国演奏家联袂献上的《我和我的祖国》的乐声和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中,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今晚落下帷幕。
成功举办了二十一届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然成为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大舞台。如何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去”,邀约世界文化“请进来”?如何将上海文化大都市的“软实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此,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专访。
艺术节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林馥榆 摄)
“艺术节已跨过花季 进入绽放的时期”
从诞生到现在走入21个年头,一路走来,艺术节代表着上海的城市文化精神和气质,以及开放度,使得上海逐渐成为艺术家演出展示的首选地,观众欣赏剧目的目的地。“进入第三个十年了,我觉得艺术节的成长到现在,其实已经跨过了花季,进入了一个绽放的时期。”王隽说。
艺术节的成长跟发展离不开软、硬件建设,尤其是文化政策的支持。回过头来看,艺术节本身也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上海对文化发展的一种扶持和鼓励。对此,王隽举了个例子,上海大剧院在1998年开门营业,也可以说艺术节和它同龄。“我们整个上海的城市的文化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从21年前开始有一个迅猛的发展。我们从浦西到浦东,上海大剧院、文化广场、东方艺术中心等等综合性剧院,像雨后春笋一样,使得上海从硬体上是一个准备到成熟的过程,同时在文化政策上也逐渐走向成熟。”
今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有来自65个国家和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1万5千余名艺术工作者汇聚申城,举办各类活动350多项,线上线下共惠及560多万人次观众。
“观众其实是对艺术节有要求,有期待的,可能一开始是期待世界各地音乐的、芭蕾的、舞蹈的、戏剧的名家名团。在过去10年,名家名团都来过了之后还有什么能够吸引到他们?对于艺术节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王隽坦言,艺术节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商业演出季,要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理念。因此,在进入第二个十年时,艺术节开始着力搭建优秀作品展示平台、青年人才孵化平台、原创作品创作平台、专业文化贸易平台、公共文化教育平台这五大平台。
“开放包容,艺术节荟萃全球顶尖演艺资源”
今年的闭幕演出,安德鲁?曼兹、黄蒙拉与北德广播爱乐乐团音乐会促成中外音乐家的强强联手,以致敬经典的方式面向未来。
首次集结全院最全阵容来华的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受到了艺术节观众的热情欢迎。《假扮园丁的姑娘》与《魔笛》两部亚洲首演作品在上音歌剧院获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旋律优美、可听性强的两部莫扎特歌剧让众多观众开始走进歌剧、关注歌剧。而在国内首次实现的“同一舞台,两个剧目,交替演出”的演出方式也让观众对上海文化的发展充满信心。
荷兰国家芭蕾舞团全明星之夜汉斯?范?曼伦作品集《大师颂》等代表欧洲现代舞的最新成果和顶尖水平带到申城。世界级男高音何塞?库拉音乐会《今夜无人入眠》,传奇歌剧天后芮内?弗莱明唱响舒伯特、托斯蒂、德克雷申佐等经典艺术歌曲,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音乐会等都给观众留下难忘的观演记忆。
这些都是艺术节着力做大文化“码头”、做强文化“源头”的成果。
“跟其他平台相比,艺术节就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跟范围内,根据我们对艺术节的追求来邀请全球顶尖的演艺团体,选择最新的剧目,选择能够给我们观众新的惊喜、新的愉悦和新的感受的艺术作品。”王隽说。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接受央广记者专访(央广网记者林馥榆 摄)
“长远的市场发展,是艺术节保持永久生命力的标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半成品出现在了艺术节交易会上,上海国际艺术节正从单纯的搭建平台,促成节目交易,到进入产业链上游,参与艺术作品的孵化与创作。
本届交易会共有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参会机构450余家,代表人数近千人。推介演出总数26台,创投项目14项;交易双方以多种形式达成共计510个意向。同时,举办了1个主旨论坛、11个系列论坛、10场专业研讨会。交易会首日的短短半天时间,就有六个项目当场签约。
此外,大世界演艺资源交易平台在今年艺术节期间正式启动。目前,该平台已经开通演艺节目、演艺项目、演艺空间三大类别入驻,并即将开通演艺艺人、演艺制作人、演艺经纪人入驻。
王隽告诉记者,如今,每年10月份世界各地艺术节的总监们,艺术剧院的经理们,还经纪人们,都会来上海挑节目。“他们既挑中国的节目,也挑国外的节目,这是一个双向的剧目买卖的互动,再加上每年的论坛和创投会,长远的市场发展,也是艺术节保持永久生命力的一个标杆。”
经过多年的持续打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在规模、专业度、全面性、活跃度、成果数量上在世界艺术版图中树立起了鲜明的标识度,越来越多的中外艺术家、制作人选择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作为其新作的交易、推广首发地。
据王隽介绍,2012年以来,通过艺术节交易平台,累计有64部中国优秀原创作品,赴34个国家和地区演出500多场,也有越来越多的好剧被零时差引进到中国。
“对青年人才有孵化 对普通观众有培育。”
“一直都是说艺术节给成熟的大家们有很多展示的机会,但是我们更关注新鲜的血液。”王隽强调。因此,2012年,旨在培育新人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在艺术节中诞生。
今年,“扶青计划”进入了第八个年头,共委约7位青年艺术家推出了6部委约原创作品,戏剧、音乐、舞蹈、多媒体、皮影等,更多青年艺术家在这里脱颖而出。“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共带来107场委约、邀约作品演出,48项大师讲座、工作坊、展览等活动。
“基本上,我们每年会从100位左右的报名者当中最终就选出6到8位青年人,给他们扶持资金来完成作品,而且我们注重扶持创作型人才,在编剧、导演、作曲、编舞这些领域,寻找我们优秀的青年人才。”王隽说。
不仅关注对青年人才的孵化,在王隽看来,艺术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杆,就是对观众培育。今年艺术节,“艺术天空”系列演出覆盖全市16个区的3个户外和近30个室内场地,共献演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10个省区市及港台地区的48台111场精彩节目。艺术教育深入学校、社区、剧场,共举办35项93场系列活动。“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了上海市31个校园,带去了36台精彩节目。
“我们现在每年除了我们进剧场做演出以外,还有艺术天空,打破围墙,走到户外去演出。我们还有艺术教育,我们有大、中、小学生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现在,我们艺术节剧目规模,已经相当于初创时期的5倍。”
上海正在朝着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亚洲演艺之都的方向稳步迈进。王隽说,每年金秋艺术节已经有营造出了特别的艺术氛围。“作为一个艺术节的品牌来讲,我们希望不断助力它的发展,为亚洲演艺之都建设不断的在努力,吸引全球更多优质的文化资源前来,也让中国的艺术之声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