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2月19日消息(记者杨静 通讯员廖文娟)根据上海市卫健委要求,为增强武汉防疫抗疫医护人员力量,全力支持新冠肺炎病例救治工作,杨浦区中心医院迅速成立以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监护专业为主的50人的医疗护理团队,其中20名医生和30名护士,平均工作年限13年。

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50名勇士再出征(央广网发 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供图)

  2月19日上午8时,医院举行出征仪式。8时30分,医护人员前往虹桥机场集合出发,驰援武汉,奔赴“决战之地”。继除夕夜和年初四,杨中心四位“花木兰”奔赴武汉之后,2月16日深夜,医院接到组队要求后便在微信群里发布通知,虽然已是凌晨,微信群里的报名声仍然此起彼伏,医护人员毫不迟疑的表态令人动容。

  一声号令,尽锐出战,人在防线在

  副院长兼心内科主任郑鹏翔,具有30年的危重症救治和管理经验,他以20年党龄的老党员身份要求担任领队,带领团队抗击新冠不辱使命。行前动员会上,他慷慨表态:“我是一名医生,而且是一名党员,又是一名党培养的干部,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去救死扶伤是一份光荣的使命!我会尽忠职守,带好团队,平安出征,平安返回!”

  担任队长的医务部主任郭旋,有着多年临床麻醉、重症感染、呼吸支持技术的临床经验,他主动请缨负责团队的医疗质量、病情诊治和医政管理等工作。他深知肩上责任,不仅仅是要做好防控工作,还有现实的艰苦环境、工作压力可能导致队员们心理压力。作为队里的老大哥,将要疏解沟通,保证全员心无旁骛,确保工作顺利有序。

  这次工作没有现成的成熟的流程,要在摸索中积累工作经验,要配合协助,既要灵活应对,也要保证万无一失。出发前,六人组成的管理团队已经高效运转,制定了援鄂医疗队队员守则、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物资发放领用管理制度、驻地酒店防护管理制度等。他们会团结一致,带着大家熟悉新的工作环境,制定目标,计划,让工作高效、有序、安全开展,体现上海三级综合医院的治疗水平!

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50名勇士再出征(央广网发 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供图)

  成立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冲锋一线

  行前动员会后,杨中心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正式成立,把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在抗疫的前线,把一个党员一面旗的精神体现在战胜疫情的战场上。在国家有难、百姓有灾之时,他们义无反顾、迎难而上,听党号召,救死扶伤,共克时艰,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担当作为给党旗增辉添彩。

  担任临时党支部的副书记是普外科一病区护士长范志敏,2003年的“非典”战役仿佛胶片,一桢桢画面从她脑海闪过,当时的她也是这样义无反顾地进入SARS隔离病房,几十个日日夜夜,坚守岗位,冲锋在前。十七年后的今天,她仍然做出了相同的选择:“我有经验,我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准备迎战,希望能为武汉的医务工作者多分担一些,把困难想的多一些,把风险想的大一些,同时督促每一位医务人员认真正确执行防护标准,让被病毒侵袭的患者可以早日康复,这是我作为一名党员医务工作者所义不容辞的。”

  范志敏的爱人是一位人民警察,每天也同样战斗在抗疫一线。他说:“她其实是报完名才和我说的,当时心里是很担心,武汉是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我不担心她的专业,但我担心她的身体。我们都在一线工作,家里也顾不上,可是无论如何,我都会全力支持她,做她最坚强的后盾,我在上海,她在武汉,共同抗击肺炎。”

  家属很“淡定”: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疫情防控期间对医护人员的体力和耐力是非常重要的考验,这支医疗队中还有几个特别的身影,他们是4名“80后”“90后”的男护士。男护士拥有很好的体力和耐力,能够从事需要高度精神力和集中力的护理工作,将能够为急诊、重症监护室等病区的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这次出发的30名护理人员,85后占到73.3%,其中90后占到33.3%。他们当中很多都是半夜接到讯息,第二天上午才跟家人报备,“家里人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85后护士戴文琼说,“跟家里人告知了一下,他们表现得非常’淡定’,二话不说就开始收拾行李。”

  这些充满青春热血的医务人员,也许从疫情爆发的那一刻起,就跟家人做了“冲锋陷阵”的报备,从新闻上数字不断跳动的那一天起,就和家人达成了默契“有令必出,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