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2月27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通讯员陈紫欣)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大学生的春节、寒假乃至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为了丰富广大学生的居家生活,“宅”家也能学习技能、提升自我,华东师范大学叶林娟辅导员劳育工作室、孟宪承书院面向全校学生发起开展“物的创造,味的传承”劳动实践体验活动,倡导师大学子居家开展各类创造性劳动实践活动,或者向家人学习一门家乡特色的手艺,或者学会制作一件家乡特色的物件,以短视频、图片、绘画等形式呈现出来,进而传承劳动文化、提升劳动素养,感受“家”的温暖与魅力。正如孟宪承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吴薇所说,当前,孟宪承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书院制优势,统筹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第二课堂养成体系;而依托辅导员劳育工作室开展居家劳育实践体验活动,就是书院立足全民抗“疫”实际、开展劳育工作的创新实践,引导同学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提高劳动素养。

  思政教育专业的陈紫欣在分享劳动实践体会中提到,“作为劳育工作室的一名成员,通过这个活动,我与父母一起制作了上海的传统小吃——春卷。在居家制作美食的过程中,通过与父母的分工合作,我们不仅成功制作出了可口的春卷,我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乐趣,感受到乡味凝结在食物中的魅力,更让我和父母在互动中有了更深的交流和接触。”劳育工作室负责人叶林娟认为,疫情期间同学们开展居家劳动实践,既是与家人情感互动的有益尝试,也是同学们体验、观察生活“大课堂”的有效载体,希望通过劳动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同学们真实感受生活、更加热爱生活。

  “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魅力,提醒着我的‘根’在这里”

  思政教育专业的周杰宇说:“此次寒假向父母学习了家乡的特色美食——都卷子。这一份美食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它更让我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魅力,也提醒着我的‘根’在这里。”家乡是养育我们的一方水土,身处于故乡的怀抱之中,感受到了故乡对于我们的眷恋,她用深厚的文化内蕴一直熏陶着我们,正是在家乡的滋润下每个人才能更加茁壮成长。感受和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对家乡的一种回馈和责任。家乡是故土,也是永远无法割舍的一种乡恋。

  同学制作的春卷 华东师大提供

  “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牛肉面”

  地理专业的李雅妮提到:“离家许久,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牛肉面,但是迫于疫情影响,回到家许久也没有一次吃牛肉面的机会。只能通过画画的方式,画一碗牛肉面,也算是有‘望梅止渴’的功效,而且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牛肉面,将家乡的美食文化推广到更多的地方。”一碗牛肉面传递着离家游子对于家乡深深的思念,只要看到牛肉面也能感受到家乡给予的柔情。

  牛肉面的秘密 华东师大提供

  “要勇敢一点,去尝试、去创造、去拼搏”

  历史专业的吴燚在看到亲手制作的美味酸奶蛋糕出炉时,她的内心是满满的喜悦和自豪感。她觉得:“在生活中其实也一样,我们看到别人做觉得有趣、有意思,就想尝试。但可能由于‘畏难’、‘时间’等因素,最后就只停留在想法上了。”她建议大家在自己有力气去做事的时候、有时间去创造的时候,都勇敢一点,去尝试、去创造、去拼搏。劳动本身就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而且劳动还可以带来精神的一种陶冶,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诗和远方。

  “我觉得烹饪本身就是一种创作”

  中文系的顾菁怡在向她奶奶学习并尝试制作“奶奶牌南瓜塌饼”后表示:“在亲身实践后,我感受到制作一道点心的不易,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过程,只有在多次尝试之后才能熟练掌握其中的技巧。另外,虽然是一道家常点心,但也是可以不断创新的,让我觉得烹饪本身就是一种创作。”任何劳动都不是一种墨守成规的过程,都包含了创作者付出的心血和创意,我们可以赋予自己的劳动不同的意义。而且每次劳动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创造,包含了无尽的可能。

  炸牡蛎 华东师大供图

  “让我们回归心灵的纯真和体会生活的细节”

  物理专业的吕婧在学习制作了家乡的传统小吃——海蛎炸后表示:“自疫情防控狙击战打响以来,白衣天使冲锋陷阵,生产企业开足马力,爱心人士捐款捐物…… 但是宅在家中,给足了我们陪伴家人的时间,提供了我们提升自我的机会,让我们回归心灵的纯真和体会生活的细节。” 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受到劳动的愉快感与幸福感。同时,她也感受到:这就好比我们的生活,有时候有些小地方不注意了,可能会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小事不能小看,要认真对待,把它当回事来做,这样才能做好。

  学生的生鸡蛋灌饼 华东师大供图

  “个人烹饪能力显著提升,获得了‘厨房自由’”

  历史专业的徐梦琪表示在居家劳动期间,她不仅为家人制作美食,还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厨艺”,让父母看到了她的成长,也更放心地让她去尝试更多的厨房技能。她觉得:“这是一次不错的体验,个人烹饪能力显著提升,也获得了‘厨房自由’,更重要的是证明了我做饭还挺好吃这一件事。”自己“丰衣足食”是独立的一种体现,这种精神不应只体现在厨艺上,还应当展现在我们前进的人生道路上。我们都有脱离父母温暖怀抱的那一天,只有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劳动能力和独立生活技能,才有可能创造出更辉煌的未来。

  “学习做鸡蛋灌饼,帮助养成细心的良好习惯”

  思政专业的张斌表示:“自己动手做饭,成就感十足,正如孔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学习做鸡蛋灌饼,也同时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可以养成细心的好习惯,收获颇丰。”哪怕是在最家常的劳动中,我们也可以收获满满的成就感,这是我们为自己的进步感到可喜的地方。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培养和改善自己的习惯,从而收获更好的自己。

  “丰富居家生活,锻炼动手能力,也能感受到温情的流动”

  化学专业的任静认为:“随着饮食日渐多元化,年轻一代对于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越来越陌生,我们有必要向长辈们学习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制作,让这些饮食文化得以传承;在这样的过程中,除了丰富居家生活,锻炼动手能力,我们也能感受到温情的流动,这是一种亲情的延续。” 传统食物的味道蕴含的是对每一道菜肴及其文化的延续,它们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成为了我们记忆中的老味道,而且其中蕴含着亲情最显著的流露和纽带。

  “体会到了儿时那种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以及妈妈的关心和爱”

  化学专业的王雨祺在居家制作家乡传统美食——青海尕面片后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青海本地文化的魅力,同时,我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开心地和妈妈一起完成一件事,随着自己的成长,父母和我都渐渐忙碌起来,趁着这次疫情居家开展劳动实践之际,让我又体会到了儿时那种简单而纯粹的快乐,更加直观体会到了妈妈的关心和爱。”看来制作食物的过程,不仅是我们深入了解家乡美食文化的契机,还是加深我们与父母之间联系的纽带。

  “这是一个和母亲深入交流、增加彼此感情的过程”

  数学专业的周蕾说道:“这次和妈妈做花卷不仅学会了一个面点的制作过程,更是和母亲深入交流的一个过程,一个增加彼此感情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也对花卷进行了一些创新做法,还挺可爱的。”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创造出了与家人更多的沟通机会,让在外求学的学子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父母进行以心换心的交流,感受到彼此之间的爱意。

  学生做的青海面片 华东师大供图

  据悉,本次劳育实践活动同步在易班优课平台上开设劳育课群,同学们可以通过发布图文话题帖的形式提交作品,并进行交流分享;相关劳育视频作品也作为课程在易班优课全国共享平台陆续上线。孟宪承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夏建国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利用学生居家抗疫这段“空仓期”,通过学校与家庭联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组织开展劳动实践体验活动,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居家生活,让大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又有利于创新劳育工作载体,传承劳动文化、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劳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