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5月20日消息(记者吴善阳)在上海召开第80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长宁区区长王岚介绍,目前,长宁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按照“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的要求,积极把握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阶段性变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区疫情防控平稳有序,复工复产工作顺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向好。

 

上海第80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吴善阳 摄)

  长宁是上海连接国内、联系国际的重要门户,也是国际化、开放度最高的城区之一,有着全市1/5的常住境外人口、1/3的外国驻沪领事机构,面临着较大的境外输入压力,在累计落实集中、居家隔离观察的1.2万余人中,境外人员占比约1/3。王岚表示,疫情发生以后,长宁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动态防控,全力打出医疗救治、社区防控、通道管控、物资保障等组合拳。长宁发现并治愈了全市第一个病例。截至5月20日零时,经长宁医疗机构报告的确诊病例共39例(含境外输入性病例19例),到2月25日长宁确诊病人均已治愈出院,无死亡。

  经济发展方面,尽管受疫情影响很大,长宁1-4月仍有部分重点指标逆势上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55亿元,同比增长41.4%;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57个,增长9.6%;新设企业注册资本额为111.54亿元,增长157.8%,户均注册资本额达1400万元,同比增长222%;上当年引进企业产税同比增长100%以上。

  疫情发生后,长宁在积极落实市各项惠企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区域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区惠企“15条”和19项操作细则,涵盖金融帮扶、税费减缓和产业扶持、援企稳岗、企业运营支持及服务、营商环境优化等各个方面,并通过全覆盖走访、全方位支撑、全链条服务,全力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助推企业复工复产达产。

  一是精准施策,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针对企业融资之急,搭建银企平台,推动融资贷款精准匹配、快速到位,区内银行为重点企业发放贷款超过46亿元。借助“银税互动”平台,将企业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助力45家企业获得6857万元的授信额度。针对企业稳岗之急,上线“长宁区企业招聘需求共享平台”,积极推动企业稳岗以及就业稳定。出台应对疫情做好人才工作的10条举措,加强特殊时期的人才服务工作。针对企业补链之急,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帮助企业全产业链复工复产。比如,税务大数据助力上海中华药业有限公司匹配原材料供应商,实现境内原材料的替代供应,保障批量生产。

  二是主动创新,助力企业“化危为机”。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因时因势调整政策,不断优化和创新制度供给,帮助企业释放增长潜力、激发发展活力。比如,探索食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帮助上海东方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实现“一址两证”“空餐地享”,突破现有食品行政审批机制,改革推出后仅三天就拿到价值1500万元的订单,实施一个多月来,“地享”收入占总收入的1/3。加大科技赋能力度。积极研发“营商通”服务系统,建设“一企一档”,为“一网通办”企业专属网页提供数据支撑,持续在载体供给、人才服务、政策支持、场景开放等方面下功夫,为企业发展提供个性化、全链条服务。加大法治保障力度。结合区域经济特色,以法治化保障营商环境建设。积极推广实施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在市级免罚清单的基础上形成区级免罚清单。

  三是全力以赴,推动企业“脱颖而出”。做强在线新经济。对接本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积极打造经济新场景新动能,引导无接触配送、远程办公等疫情催生的新业态发展;鼓励企业将成熟的业态模式转移到线上,促进教育、医疗、展览展示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在线文娱、生鲜电商、直播零售等已有业态模式发展壮大。疫情期间,一批新生代的龙头企业和明日之星发展势头迅猛。大力促进新消费。以“五五购物节”为契机,打造“五新五好”的主题特色,即:拥抱新经济、赋能新基建、放大新场景、打造新品牌、推动新消费;好看、好逛、好吃、好玩、好买,在地标性场所推出100多项特色活动,促进线上与线下、实体与平台融合互动。积极拓展新业务。推动挪威船级社对独立知识产权“医疗机构感染风险管理标准”进行二次开发,对虹桥迎宾馆进行公共卫生评价标准的符合性认证,颁发首张行业权威证书。着力实施城市更新。推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空间载体。近日,在国务院对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长宁因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方面的突出表现,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