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7月17日消息(记者杨静 林馥榆)群众声音是最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蕴含着大量真知灼见。在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转型升级”,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今天正式揭牌。

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今天揭牌(央广网记者林馥榆 摄)

  “成立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不是简单的机构设置、多块牌子,关键是怎么做好今后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城市发展建设上来。”上海市信访办、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王剑华说。“不仅上海市民可以提建议,外省市的,甚至走过路过来旅游的游客,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据介绍,自2011年12月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处成立以来,目前接收办理的人民建议事项上升到30余万件,占信访总量比例从6.5%上升到约30%。在历年向市委市政府上报的1300余件重要建议中,市领导批示1470余条,职能部门采纳率从58%提高到97%,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150余件,每年评选100件优秀人民建议。

  其中,涉及房屋拆迁、市政道路建设的城乡建设类建议占比最多,占比27%;涉及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交通运输类建议占比14.5%;卫生计生类占比为12.3%;其他教育文体、环境保护、劳动社保、政法、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建议也都有相当的比例。

  近年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获评“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上海依法治市十大创新案例”,全国“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一等奖,第二届全国“法治信访进步奖”。

  59岁的“建议达人”虞国伟也来到了今天的揭牌现场。7年多来,他始终热心参与人民建议,甚至带动了自己的儿子也加入人民建议的队伍。最多的一年,虞国伟有7项建议被评为“优秀人民建议”,涉及旅游、老旧住宅电梯改造、报废灭火器回收等多个方面。

  疫情防控期间,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王剑华表示,疫情期间,人民建议工作主要围绕物资供应、社区管控、隐患排查、企业复工复产等热点问题,汇集战疫“金点子”,向上海市委、市政府报送热点快报、社情民意专报、人民建议摘报216份,市领导批示193条,为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发布政府权威信息、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了重要支撑。

  “‘健康云’、‘随申办’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着积极重要作用。比如,在返程高峰来临时,返沪入境旅客都要在‘健康云’APP上填写健康登记表,但当时信息不能与社区对接。一名大学教授通过人民建议征集信箱对此提出了建议,建议让信息采集和应用‘一竿子到底’,成为社区防疫的大数据库。”王剑华说。

  他进一步透露,有基层干部反映了同样的问题,社区人员在登记过程中,遇到登记信息不清或错漏、手动登记效率低等问题,希望与“健康云——外来人口管理系统”做好对接,结合小区出入管理,为掌握返沪、返回小区人员信息掌握提供更精确的助力和参考。

  对此,人民建议征集干部立刻进行梳理调研,先后形成《关于道口采集信息“一竿子到底” 切实加强来沪人员管理的建议》《关于关口前移 做好“健康云”信息登记的建议》的摘报得到市领导批示,直接推动了“健康云”“随申办”信息采集关口前移、信息应用端口下移,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持。

  人民群众的智慧,需要通过一个良好的制度,才能进入公共决策的渠道。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在采访时说,让建议成为好的决策,好决策变成好行动,好行动形成好效果。此次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的成立,是一个新的跨越,让汇集民智更加规范化。

  下一步,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将进一步加强渠道建设,在“人民建议征集信箱”“市委领导信箱”“市政府领导信箱”“投诉受理信箱”、群众来信、走访反映、12345等征集平台基础上,融入城市治理“两张网”,延伸触角到社区村居。

  同时,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将加强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建设,在收集梳理机制上,推动从“被动征”向“主动征”转变,聚焦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城市治理的缺位点、政策措施的空白点,积极挖掘“金点子”好建议;在办理反馈机制上,加强与建议人沟通;在宣传引导机制上,让建议征集工作走进楼宇、社区、企业,到离群众、市场最近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