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0月20日消息(记者韩晓余)近年来,我国医疗行业发展迅速,但医疗装备行业关键零部件、高端创新仍需加强。4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提出,加强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应用,推进高端医疗装备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0月16日,“科技战‘疫’,筑牢公共卫生防线”专家思享会在沪举行,与会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接受实战考验,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未来要继续打破“产学研”之间的壁垒,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协同,同时“平战结合”,建立常态化的疫情防控长效机制,把握好防疫措施和社会运行之间的尺度。
打破国际三巨头垄断,国产医疗设备大显身手
“长期以来,‘三甲’医院的高端医疗设备基本被GPS(GE、Philips、Siemens)三巨头垄断,但这一格局正在被慢慢打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中国第一批“吃螃蟹”引进国产医疗高端设备的医院,该院副院长顾建英表示,近年来本土企业强化研发实力,在大型放射诊断设备、心电设备、手术机器人等领域发力追赶,部分设备已接近世界领先水平。
“科技战疫,筑牢公共卫生防线”专家思享会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王育介绍,该院正在使用的国产大型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包括CT、MR、PET-CT等等。此外,国产手术机器人也已在仁济医院广泛使用,今年7月,仁济医院脊柱外科为一位患有罕见的“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脊柱畸形”的15岁患者成功实施了机器人辅助下重度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实现了国际医学界的新突破。
打破“产学研”壁垒,打造医疗科技创新生态
高端医疗设备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战略领域,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产学研”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壁垒。医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却无法直接向企业研发人员提出反馈;企业研发部门也很难接触达真实的医学场景,研发的产品未必适合临床需求。产学研之间的分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疗的实现。
“医生技术再怎么高,手术做得再好,力量也是有限的。但是科研体系的效率是完全不一样的,一款新药可能拯救几百万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龚启勇以抑郁症为例介绍说,该院正在联合国产设备厂商,共同打造基于精神影像体系的磁共振一体化治疗设备,“一方面判断是否患有抑郁症,另一方面判断抑郁症的治疗靶区,同时还可以进行干预、调控,全程都是无创的”。
王育认为,要提升本土医疗器械的创新研发实力,迫切需要医院和企业强强联手。一是拓宽合作领域,特别是加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合作。医院有医疗大数据,企业有算法,通过资源共享,开发更多的应用,辅助临床医师进行医疗决策;二是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搭建医企合作的平台,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可以落地的治疗方案和技术;三是相互赋能,提升能级。依托医院的优势学科资源,帮助企业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提升设备的性能,进而推动高端医疗设备的升级换代。
长期以来,中山医院都坚持"以医院为纽带,连接产学研”的发展模式。顾建英建议,要重视医疗科技人才的重要性,硬件设备的研发及软件管理都需要研究型人才的持续投入。同时,创新成果转化的体制,让新技术快速在临床转化、应用、验证。如中山医院专门成立了科研管理转化科,帮助临床医生将创新技术转化,医院将创新产品受益的80%奖励给研发团队,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国产厂商首先要自强,从产品质量上赶超国际领先的水平。同时,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要坚持需求导向,深入了解临床的“痛点”问题,产品和需求相互磨合,交互提升。”联影医疗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强表示。
国内范围“第二波疫情”可能性不大,“平战结合”健全高效公共卫生体系
本地病例死亡个位数、治愈率近98%、境外输入病例零死亡、复工复产稳步推进……今年以来,上海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建设两张“考卷”中都拿下了高分。这其中,公共卫生体系功不可没。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新冠患者医疗救治的“主战场”。针对各界关心的秋冬季疫情是否会有复发的风险,中心副院长施裕新表示,国内疫情出现大规模“第二波”的可能性不大,各地或以零星的散发病例为主。
“秋冬季是各类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如果患者因顾虑防疫而不去医院就诊,对患者的危害可能更大。”施裕新认为,针对咳嗽发烧的病人,要进行准确的分级诊疗,对症治疗,医院要做好技术更新和物资储备。同时,从公共卫生投入和产出比例出发,可考虑建立防疫物资储备的全国联动机制。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英耀是研究卫生经济学的专家,他认为卫生资源储备过程中,存在“平时”应用很少,储备闲置,“战时”需求暴增,供不应求的状况。如果完全按照战时要求去配置,卫生资源投入很大且会造成浪费。陈英耀建议,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在医院层面做好基本的物资储备,在地市和省级层面建立战略储备,在国家层面实行统筹管理,流动调解,“如一些北京上海的流动资源,在关键时期可以快速支援武汉,这样整体运行效率较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海涛表示,瑞金医院作为防疫的“哨点”之一,第一时间改建了发热门诊,引入了生物安全柜、消毒机器人等新技术,建立远程专家会诊体系,让患者到了发热门诊之后,从挂号、就诊、检验、检查、治疗、留观等环节“六不出门”,实现了“闭环”的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市民的安全。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及智能医疗设备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联影数字技术产业事业群U+医疗事业部副总裁高川介绍,在武汉“封城”期间,联影利用5G技术改造CT设备,在“云端”远程为社区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检查服务,“疫情期间互联网医院的就诊量同比增长700%,预计未来互联网医疗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上海的防疫经验包括领导靠前指挥、顶层设计、科技赋能、预防理念、长期物资储备、定期实战练兵等等”。施裕新说,上海从病原的发现、界定,新技术的研发,临床的救治,都作了充分准备。有了充足的技术、物资和人才储备,上海面对未知的传染病就有底气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