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我们对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和优良营商环境非常认同,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园区,重点支持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四大产业,具有制度和政策上的优势。”位于临港新片区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日前迎来首批医药企业入驻,其中,拥有百年历史、专注糖尿病的生物制药公司诺和诺德携手上药国际供应链,成为加入上海生物医药“朋友圈”的最新成员之一。

  沿江而建、临海而立,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让上海这座城市成为知名港口的同时,也站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在这里试点,开放经验从这里输出,开放的“基因”融入城市血液,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着力强化“四大功能”,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努力提供全生命周期供应链服务,加速国际新药进口

  今年5月17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揭牌当天,18个项目签约入驻。当时,作为一家全国性现代医药供应链服务企业,上药控股就表示,要带动合作伙伴进入新片区发展。半年后,多家国际国内药企携手进驻,他们将利用便利化政策,把新片区作为药品进口的第一站。

  上药国际供应链已租下区内4000平方米的仓库,为这些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药进口提供全生命周期供应链服务。“通过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支持合作伙伴安心做好研发生产,把最好产品用最快速度送到中国病患手中。”上药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潞潞表示。

  而合作伙伴诺和诺德正全力引进糖尿病前沿创新产品。今年5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国内目前唯一具有降低心血管风险适应症的降糖药物——利拉鲁肽注射液心血管适应症的上市申请,不久之后,这一新药将通过洋山综保区进入中国市场。

  “虽然新冠疫情给开放型经济带来了挑战,但疫情催生的新经济、新业态也让企业看到了更多‘中国机会’和‘世界机遇’。”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评价,中国以自身稳定发展和扩大开放助力世界经济复苏,这使诺和诺德立足中国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愈加坚定。

  今年初疫情期间,赛生医药的国际供应链遭受严峻冲击,最艰难时,库存仅够支持一个月,这让这一国际药企加快了在中国建立储存中转分拨基地的步伐。赛生医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赵宏告诉记者,选择上海,选择洋山综保区,是因为这里的保税仓储功能能够保证大量药品的储存,保证亚太各地的供应需求。

  据了解,除保税仓储外,临港新片区与特殊综保区在创新药的进境通关、区内加工、税收等方面也已推出系列支持政策,帮助企业更快引进国际前沿新药,加速具有优良治疗效果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表示,新片区将充分发挥改革试点功能和政策红利优势,争取率先落地生物医药“上海方案”的突破政策,推动在生物医药研发用特殊物品进口便利化、生物医药研发货物出口流程优化和生物医药研发保税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加快打造开放型政策制度体系,对外开放“载体”扩容

  临港新片区挂牌以来,狠抓制度创新,初步构建开放型政策制度体系。国务院《总体方案》明确的78项任务已落地56项,国家、上海市、临港管委会层面发布118个政策文件,加快打造开放型政策制度体系,不断优化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的投资自由化制度。

  今年12月1日,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这是自2017年以来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连续第四次站上4000万标准箱台阶。疫情期间,上港集团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发挥自动化优势,实现作业吞吐量逆势增长,为上海港巩固港口集装箱货物吞吐能力世界第一地位,加速跻身世界航运中心前列提供了全新动力。

  临港新片区依托洋山深水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背靠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班轮码头,对内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广阔的经济腹地,对外联接欧美发达汽车工业国家的港口,已形成以集中采购、分拨配送、销售服务为核心的亚太区域汽车及零部件中转枢纽港,同时,引导基地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检测维修、研发及再制造等新型业态。

  到2019年底,临港新片区特色汽车产业总产值约344亿元,销售收入约389亿元,实现利润约37亿元,进出口贸易额逾17.3亿美元,对上海乃至全国的汽车产业起到了强劲的拉动作用。今年1月,经商务部审议,正式认定临港产业区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事实上,上海正加快升级开放型经济,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今年1-10月,上海实到外资金额171.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新增外商独资企业数3751个,实到金额142.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9%。惠氏营养品宣布其大中华区总部在上海成立;雅诗兰黛总投资额超过3500万美元的全球创新研发中心落户闵行区漕河泾科技绿洲园区,这些巨额投资的背后,无不流露出全球企业对于扎根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特斯拉速度”是“上海服务”的代名词之一。在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惊人速度的背后,是上海相关部门在体制机制层面的创新和突破,也是上海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最佳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