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云书院·戏剧店。
临近岁末,又一波实体书店在上海陆续新开,以富于人情味的生活美学刷新着消费体验,也刷新着这座城市的文艺版图。仅仅今年12月,日本茑屋书店、朵云书院·戏剧店、大隐书局九棵树艺术书店、上戏艺术书店相继亮相申城,累计占地面积近4500平方米,各种探店美图、视频在朋友圈接连刷屏,网友们纷纷感叹:“书店,竟然可以美得如此‘任性’!”
新晋开门迎客的这几家书店特性与特色尤其分明,不仅分别入驻沪上百年老建筑、高校、艺术中心或是毗邻剧院,有着各自在垂直细分领域精准的选书定位;同时,书店也大胆引入戏剧排练、乐器普及、画廊导赏、艺术演出、酒吧餐饮等沉浸式跨界体验,重新定义了人与空间的商业逻辑。
经过多年复苏与发展,沪上实体书店业态进入了新赛道。在资深出版人程三国看来,身处一个以分享和打卡为特征的新消费时代,功能性消费逐渐让位于体验式消费,书店以书聚合品质生活的天然优势,被持续放大,善于以场景营造“人文样板间”的优质书店品牌,正成为城市美育的新地标。
静态阅读场景升级为活态文化空间,企划“令人憧憬的生活方式”
业内指出,实体书店要突围,需持续为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感受,为城市和城市里的人创造更多美好可能。顺着专业选书的线索,更多书店将“阅读”拓展为对美好事物、美好体验的阅览,企划出“令人憧憬的生活方式”。
以位于上生·新所的沪上首家茑屋书店为例,后天才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但昨天启动的小程序预约后台已被“挤爆”。书店所在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拥有96年历史,曾是在沪侨民的社交休闲场所,原建筑中的壁炉、柯林斯柱、原木楼梯等特色被完整保留。有提前探店的读者形容,这家日本网红品牌书店不仅追求老建筑的改造更新之美,也很注重在优质空间、顾客等相互交叠中营造的舒适氛围,以“美育”为核心理念,上下两层楼构筑出全新艺术文化策源地。
“世界正在经历消费结构升级的变化,从最初物质缺乏到如今的个性化消费时代,单纯的书店平台已不能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茑屋投资(上海)有限公司中国总代表兼董事长野村拓也谈到,目前消费者更需要的是生活方式“提案力”,在书店里逛展、看戏剧演出渐渐成了日常选项。
更多书店人在思索:如何用变的思维、新的业态、好的内容,把静态的阅读场景变成了活态的文化空间?大隐书局第12家门店九棵树艺术书店,把博物馆和乐器都“搬进”书店,不仅“一网打尽”来自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博物文创产品,也引入钢琴、吉他、尤克里里、黑胶等乐器及周边文创,搭配《处处有音乐》《图说百首经典名曲》《芭蕾百分百》等读物或乐谱。在大隐书局创始人刘军看来,无论是音乐载体的串联运用,还是复合业态的商业场景,主题演绎的空间美感,书店既是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服务功能的再完善,也是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举措。“把阅读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的背后,越来越多沪上书店成为“城市美好生活的IP”,不断把文化做暖、把商业做软、把心灵做远。
线下才有的商品与体验,令逛书店愈发有仪式感
有学者指出,在新消费新技术背景下,我们需要对实体书店进行价值重塑与模式重构。当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有机相融,书店以博物馆般的场景再造、独具匠心的原创设计和丰富的线下体验,正赋予阅读这件事浓郁的仪式感、愉悦感。
朵云书院·戏剧店内,一整面墙的“戏剧人书单”专架上,濮存昕、陈薪伊、罗怀臻、杨扬、喻荣军、毛时安、孟京辉、张军、史依弘、唐颖等戏剧界人士各自“安利”了阅读书单,读者可以从多元阅读口味中,窥见他们的创作、研究视野。“阅读不是台阶和床,就是水”等荐书“金句”直击人心。而在名为Coming Soon的书架,国内外即将上演的影视剧、舞台剧对应的剧本及原著作品,帮助读者观影观剧前“做功课”。
换句话说,书店里的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流动的,是常逛常新的,予读者“密室淘宝”般的惊喜感。设计师吕永中还在书店顶端打造出三个圆拱形“露天舞台”,店内充满了戏剧式场景——旋转楼梯、烟囱、火车造型书架、数个楼梯旁的迷你角落……讲座厅拉起移动门,就能变身迷你的戏剧排练室。“过去,戏剧倾向于台上演出、台下互动的观演关系,这是一种单向的传播和启蒙。”吕永中期待,书店整个空间能够引发探店者的好奇心,比如不断寻找“彩蛋”,与书店产生有趣互动;或是在兰心大戏院看完戏之后,来书店围绕戏剧主题与导演、演员和观众进行紧凑及时的交流。
上海茑屋书店也将开展众多只有在线下才能体验的活动,如与艺术家、作家、出版人合作的讲座活动及体验式手工坊等;首次正式进入中国的插画家长场雄的服装和衍生品颇为吸睛,尤其是以“上海”为灵感创作的开业限定托特包;到二楼逛一逛网罗世界各地艺术书籍的艺术长廊以及特色艺术展览,也是漫步书店才能拥有的记忆。
尽管实体书店呈现欣欣向荣的扩容姿态,但有业内人士指出,如何真正化网络流量为图书阅读量——培育阅读人口基数、培养公众阅读习惯,让书店中的图书更加密切融入日常消费场景,增强阅读的归属感,仍然是摆在新书店面前需要思考的问题。(记者 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