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后,申城先后直面两波寒潮侵袭,昨天更是刷新了自2000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气温纪录。然而,高强度应急值守、综合统筹协调,以及应急物资和抢险力量的充分准备……这座城市用井然有序,为广大市民张开温暖民心的大网。

  井然有序背后,凸显城市治理体系的升级——上海充分发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作用,切实强化应急处置,更好实现快速反应、联勤联动、问题化解,用强大数字效能抵御寒流,尽最大努力把极端天气的影响降到最低。

  浦东

  八大指数智能预警,防御阵容随时调配

  今年首波寒潮来袭,截至目前,浦东新区救援达到16258人次,出动设备744台次,用盐量51吨,草包用量8247个……记者昨天走进浦东新区城运中心,全新上线的“雨雪冰冻灾害防御保障”模块正在大屏幕上显示着实时信息。

  1月6日深夜11点,浦东新区城运中心大屏幕上出现警示:龙东大道申江路附近消火栓破裂。公安、消防、供水部门等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立即采取措施,一小时后险情处置完毕。应对如此迅速的背后,就是“雨雪冰冻灾害防御保障”模块在发挥数字效能:对于发生在个别点位的突发情况,“移动单兵系统”将启动,村居灾害信息员随身携带的视频对讲机,可以随手拍、及时传;如果问题范围有所扩大,则将派出“无人机”到现场跟拍,浦东新区城运中心大厅的大屏幕上可以同步清晰显示,利于马上作出处置决策;另外,车载视频也可以移动拍摄传输信息。

  浦东新区城运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模块通过八大指数起到智能预警作用,其中包括道路结冰、市民热线(24小时)、地面道路指数、供水量、供电量、供燃气量、城市快速道路指数等,“我们设计了30个道路点位,包括中环等主干道,一旦发生结冰现象,马上会有数据传送到城运中心,可以精准到结冰的厚度等。这几天,我们还在根据实时情况,不断完善优化”。

  应对这波寒流,浦东新区编织的“防御网”运行效果究竟如何?记者在浦东新区城运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各街镇值班的负责人、救灾车辆、物资等 “强大阵容”正实时显示,一旦有需要,就能随时调配、全区总动员。

  据北蔡镇城运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降低低温寒潮天气对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已提前对物资仓库进行清点,确保草包、麻袋、饮用水等各种物资储备充足,也安排了抢险力量和抢险设备。

  “小问题小区里就地解决,范围有所扩大则上报到街镇,街镇力量不足由区里统筹,派出人力物力增援,确保老百姓生活尽量少受影响,遇到问题尽快解决。”浦东新区城运中心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浦东“城市大脑”在全市率先试点推出后,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实现对城市全覆盖、全天候的“智理”,目前已升级到3.0版。

  徐汇

  新增20类寒潮低温预警算法清单

  面对寒潮,徐汇区则以“数据工厂”和“算法超市”守护城市的正常运行秩序和温度。线上,依托徐汇区城运中心强大数据中台,在原有“人、物、动、态”317种算法模型基础上,特别新增道路积水(结冰)、摔倒、湿滑道路车辆滞留和占用消防通道等20类寒潮低温预警算法清单,运用数据之眼“应发现、尽发现”。线下,案件处置方面,车载图像识别系统开启“扫街”模式,联合徐汇区城管执法局,15辆智能巡逻车全线出动,由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智能感知的小循环拓展到13个街道(镇)动态感知的大循环——通过对摄像头每5分钟轮巡一次,实现全区重点路段道路积水、井盖位移的自动上报、自动派单,大大节约了传统人力工作量,实现“应处置、尽处置”。特别在此次应对极寒的各类处置实践上,通过“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尽可能做到“寒潮”类案件1小时确认,3小时结案,让人力围着算力转,资源围着问题转。

  “王阿婆,电热毯用的时候注意电源,如果外出,一定记得关掉。”天平街道居民区工作人员小张,连着两日上门提醒年逾八旬的困难孤老王阿婆。事实上,赶在寒潮来临前,街道、居民区就依托触角深入社区的“一网统管”构建起覆盖全部住户的“民生体征标签”,实施精准推送服务和救助。

  据介绍,“民生体征标签”是徐汇区“一网统管”的精准救助应用场景,通过叠加民政、人社、残联等14个条线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数据,汇聚成1600余万条民生服务数据池。通过对社区、居民和家庭建档立卡,形成45项个人和家庭属性标签,构建困境家庭致困精算公式,能够全域展示辖区民生基本体征,让数据开口“说话”。此外,通过数据研判,精准定位困难群众中“沉默的少数”,然后通过系统自动派单给社区工作者,上门进行服务。(记者 唐玮婕 顾一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