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月25日消息(记者王渝新 杨静 吴善阳 周洪 傅闻捷 林馥榆 韩晓余 唐奇云)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上海‘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的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把五个新城的发展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从全新的视角首次将五个新城定位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空间中的发力点,这是“五个新城”首次写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连日来,代表、委员为推进“五大新城”建设建言献策。

  五大新城如何发力,事关上海城市发展空间,事关上海经济发展后劲。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建议,五大新城的发展需要继续产业强城,尤其是制造业中的战略新兴产业,或者先导产业。

  在整个上海全市产业分工格局中,郊区五个新城区域有优势的是制造业,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布局空间中,郊区五个新城也是最具区位优势和发展潜能的区域之一,把战略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高端发展和数字和转型,作为新城发展的根本。不能把新城作为中心城区疏解人口的卧城空间、睡城空间,更不要把新城作为房地产增长的依赖空间。要多拿出土地空间集聚制造业,多聚焦工业开发区能级提升,多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新城商务成本,以强大的产业动能带动人口集聚,积极配套基础设施和创新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王振说。

  针对目前在新城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功能定位不够清晰、人才引进、生活便利度不够和公共服务体系待完善等问题,上海市人大代表、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平瑛建议人力资源是新城建设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资源,这就需要在新城建设规划中针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能有专门的规划与政策举措。新城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人才不仅要工作也需要生活,因此新城在布局产业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人居环境、生活便利度以及基础教育、医疗条件等民生问题。目前已有规划并逐步到位,但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平瑛代表认为,“五大新城”最核心的是围绕提升上海市整体经济实力和国家对上海战略的要求,“五大新城”产业布局,尽管要有各自的新城重点和主导产业,但是总体上应该服务于整个上海市整体产业定位和发展要求。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陈洋建议“五大新城”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推进建设,应当明确新城与市区的定位顶层规划新城建设避免新城之间的同质化打造发展的差异化

  “市区的功能要做一些疏解,企业研发的总部集中在市区,先进的制造业可以向新城集中新城和中心区的差异化定位首先要解决的。在资源的汇聚方面需要进行战略规划同时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支撑五大新城的发展陈洋说。

  目前,松江区计划从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等六个重点领域努力实现新城发力,将松江新城建设成为科创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上海市人大代表、松江区交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许银章认为,新城的打造还需要制度创新的支持。“目前区级政府的行政管理权限非常有限,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方面,自主权太少,前期工作流程长、手续繁琐、环节多、节奏慢。”许银章举例,比如在规划层面,有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编制与评审等,即使非常顺利,也要花两三年时间。进入建设报批阶段,还需要项建书、工可、初设、征地、动迁等环节,又要几年时间。

  许银章认为,以往的办事效率已不符合新城发展要求,应该进一步加大独立城市建设的制度创新和供给。实际上,上海对这方面是很有经验的,这几年对社会资本投资的审批制度改革非常成功,政府投资也可以参照借鉴。

  智慧交通是撬动嘉定新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是产城融合的一次探索。上海市人大代表、嘉定区经济委员会主任蔡宁看来,前期新城建设以提升城市功能为主,嘉定新城核心区环境优美,但的一面偏弱,头部企业数量较少、辐射能力不强,产业集聚效应有待加强。另一方面,嘉定新城的拓展区域北部工业区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的一面偏弱,居住、交通等配套设施有所欠缺。蔡宁代表认为,目前五大新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产城割裂、职住分离的现象。 五个新城建设既要体现城市个性,也对标国际示范城市上海市政协委员王训国建议加快五个新城建设既是上海国际大都市提升核心竞争力要求,也是上海落实中央“双循环”发展战略的要求。

  

  “‘五个新城’建设千万警惕千城一面’,要体现城市个性。要把产业定位和产业特色作为新城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吸取以往城市建设的经验,合理确定职住平衡,鼓励知名科研院校积极参与新城建设研究,对新城的定位、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智慧城市、交通构连、生态宜居等充分借助专家智慧。王训国说。

  沈丽娟代表认为,五大新城的发力,关键还是新城差异化特色产业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目前,奉贤东方美谷,未来空间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建议市级部门在战略层面考虑,如何实现长三角区域的融合错位互补,打破产业链各个区域的地方保护,部门垄断等现象,实现政产学研资的有机融合。同时在机制和执行层面,充分授权五大新城引资引智,共同将五大新城特色产业优势变成国际化竞争优势。

  新城建设第一要素是人口,第一资源是人才,要把合理的人口布局放在突出位置。上海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陆月星认为,从“五大新城”承载的功能考虑,以100万常驻人口以上为宜,这样有导入空间,不只是规模扩张,重在结构优化,这个结构里主要是年龄结构、人才结构,这也就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创新来支撑。

  上海市政协委员、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党委书记朱迎迎认为,五大新城具有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共性特点,又有各自独立的文化特色,如教化嘉定的文化特征、水乡青浦的江南特征、上海之根松江的文化底蕴、美丽奉贤的乡贤文化、南汇毗邻东海的独特地理位置等等,都有很好的底蕴可以挖掘,可以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将传统与现代相协调,体现独特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