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5月31日消息(记者唐奇云)音乐绘画相互关联的互动儿童音乐画、可抓取体能数据的智能跑道运动、闯关游戏评估感知觉功能……在人工智能技术普遍发展之时,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昨天(30日)落幕的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周试图给出答案。
据了解,为期一周的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周以“教育创造未来 智能伴随成长”为主题,包括多场走出校门的公益咨询服务活动和周末的校园公众开放日活动。公众开放日场面火爆,1600余家庭的约4000名体验者经线上预约来到校园,足见智能技术赋能并重塑教育已逐渐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
智能教育周校园公众开放日现场(本文图片:央广网发 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我们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集成创新,活动周集中展示了学校在基础教育和智能教育领域最新成果和应用场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真荣指出,当前智能教育正处在单项技术融入向未来更为综合全面深度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将把握这个重要发展窗口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最终实现教育形态和育人模式的变革。
多学科交叉融合,描绘未来教育图景
“妈妈,我做的音乐是不是很好听?”在设计学院,小观众正在向家长展示一幅刚创作好的“音乐画”作品。随着孩子小手指的点击选择,不同的绘画元素以特有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生成了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
实际上,这个让孩子们兴致高涨的新奇体验游戏背后有着大来头,“儿童音乐画”的研发是华东师范大学“幸福之花”先导基金项目支持的学科交叉融合前沿研究成果。
儿童音乐画
广泛开展跨学科研究,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实现脑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智能教育的重要特征。儿童音乐画结合了音乐与绘画的共通艺术要素,以情感为纽带,按同构原理加以联通,利用相关技术手段和自由的艺术探究活动促进儿童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
“音乐画教育不只给予单一的艺术技能传授,而是通过多感官结合的体验教育帮助儿童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学习把握世界的方式。”设计学院副教授陈金明告诉记者,“目前,学生团队已经开发出20余种相关教学互动APP及相关线下教学教具,后续还将进一步深化相关内容。”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以人工智能重塑体育健康教育
跳房子、斗鸡、跳皮筋、扔沙包、老鹰捉小鸡……这些暴露年龄的传统老游戏深受大家的喜爱,十分火爆。
公众开放日活动中,引入了学科研究的前沿成果——对儿童青少年实施自主研发的权威课程《KDL幼儿运动与游戏课程》和《KDL体育与健康课程》,同时通过学生佩戴的心率带和运动手环将心率数据投屏LED大屏,将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相融合,通过观测心率的变化曲线即时监测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科学有效地评估孩子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以科技手段反向促进体育教学,继而促进孩子们身体的健康发展。
项目负责人、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汪晓赞介绍,这不单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让幼儿体会亲代儿时的运动游戏,在玩耍中陶冶情操,激发运动参与兴趣,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同时,通过研究发现这些传统游戏对于低龄孩子发展基本运动技能乃至身体素养有着无法替代的价值。
汪晓赞表示:“除了大家看到的非常热闹的线下运动会,我们现在已经开发了一些小程序,可以让同学们在家完成体育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也可以足不出户参与线上运动会。老师在后台就可以轻松获得孩子们在家里的体育运动的行为表现。通过人机互动的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外参与运动的兴趣,也为今后国家和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数据支撑,实现人工智能重塑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时代诉求。”
拆解教育焦虑,多维评估儿童感知觉功能
化解教育焦虑,只能通过校外培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专业的儿童感知觉功能评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儿童感知觉功能评估
“我们在儿童感知觉障碍机制和干预策略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探索,发现儿童感知觉功能的个体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学习发展。” 项目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畅芯表示,团队将研究结果认为有效的评估方式和实验范式制作成了闯关小游戏,从视觉注意、视觉记忆、视觉空间运动、听觉注意、听觉记忆、听觉表象思维等方面多维度地评估儿童的感知觉功能。
“小兔在哪里”“九宫格寻宝”“超级收银员”“叔叔说什么?”……在活动现场,小观众们不仅可以通过参与游戏,了解自身的短板和问题;还可通过脑电测试,结合神经科学的手段深入地解释儿童在评估任务中的表现。同时,相关研究者还能为儿童的感知觉功能提供描述、解释,并给出个性化的发展和教育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研究员在活动现场表示,教育是民生之首,智能化等与教育融合,是破解教育内卷化,缓解社会焦虑,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关键在于怎么用好。华东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文理基础学科优势和教育重镇特色优势,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把智能教育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第一战略,正联合各界共同探索面向未来的高质量智能教育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