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是否连同孩子一起身心大解放了?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称“双减”),未料许多教培机构将课程从周末调到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孩子的身心更加疲累。

  再好的政策也经不起如此“消解”,对一项好政策,难道可以阳奉阴违如此操作?家长收到一条教培机构发出的类似“所有秋季班课程均调整为周一至周五的18:30-20:30上课”的通知,不少人就跟着“沦陷”了。也有那些直接选择“退课”的家长,认为再选课就是“太不把孩子当人了”。

  不少家长选择“继续补”,据了解原因有四:一是,培训机构的补课费很难退。现在培训机构都扩张得很厉害,资金已经被先期调用。二是,一部分家庭的确存在孩子没人带,作业辅导不来的情况,家长乐意选择继续“入瓮”。三是,大多数的家长,即便孩子是顶尖学校的优等生,也要补课“随大流”。因为不随大流的代价和责任,家长觉得自己承受不起。四是,更多的“虎爸”“虎妈”不是为了“补差”而是“培优”,无所谓。

  事实上,“课中补”的确对孩子太残酷了。试想,一些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调整为周中后每次上课1.5小时,另加1小时小口袋直播课。孩子上了一天课,还要坐在屏幕前学习2个小时,补课当天会疲惫吗?孩子的休息时间如何保证?补课第二天在校学习是否能有充沛的精力?这些问题都令社会各方面担忧。但一些希望“培优”的家长,还很想“一对一”辅导,可动辄600元/小时以上的价格,也让其中不少家长望而却步。

  政策落地过程中,总会触及一些利益,必然有“上面一套,下面一套”的情况,但不能任由其消解政策效力。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不少家长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根本无视孩子承受的压力;之前一边在“校外补”的船上,一边恨着骂着“校外补”,现在更是可骂可说的多了,但却很少把孩子压力加重的原因想到自己身上。对校外教培机构需要加强监管的同时,家长也必须反思。同时社区、学校等也应在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下拿出相关的配套措施,只有形成围拱政策的合力,才能保证政策落地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