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9月3日消息(记者周洪)提起工人新村,对于上海人而言,承载了老上海人的太多记忆,却是多数年轻人眼中设施落后的老公房。9月1日一早,闻喜路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上海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居民集中搬场仪式在居民们翘首期盼下举行。十余辆搬场车停靠在马路边,即将搬场的居民脸上绽放着喜悦的笑容,激动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建设于上世纪50年代的彭浦新村(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建设于上世纪50年代的彭浦新村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不少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都居住在这里。经过60多年的风雨,当年令人羡慕的新公房面临着厨卫合用、年久失修、结构老化、屋顶漏水等越来越多的问题,居民要求改造的呼声十分强烈。
从2005年起,彭浦新村街道就把推动旧住房成套改造作为街道中心工作,先后完成了彭五、彭七及彭三小区的改造,改造房屋62幢、改造面积94292平方米、受益居民2797户,探索出了“改扩建”“加层扩建”“拆除重建”等多种改造模式,在规模上由点到面,从整幢到成片到小区整体改造;在内容上由单一到综合,从厨卫独用到电梯高层到生活配套,走出了一条城市更新的新路径。
旧城改造是最难啃的骨头,也是最能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一项工作。彭一小区是彭浦新村街道最后一个非成套旧住房小区,也是拆除重建改造项目中建筑体量最大、居民户数最多、情况最复杂、改造难度最高的小区。2019年5月,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正式启动,街道旧改工作人员团结协作,经常放弃休息,加班加点,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信息排摸、意见征询、方案设计等各项基础工作。
小区建筑效果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体量大、户数多带来的是方案设计难度陡增。设计难度在于房型的个性需求非常高,需要尽可能地按照居民意愿进行修改调整,为所有居民增加了实际居住面积。最终,经过几十次的修改,改造方案出炉,原先282种房型被归并到94个房型。彭浦新村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彦平说:“未来改造后的彭一小区,每幢楼的每一个楼层,都是不规则的分布,有的四五户,有的六七户,大家的户型几乎都不一样,不像商品房那样的整齐划一。”
2020年10月1日,项目启动正式签约,10月7日租赁房和产权房签约率全部突破99%,签约首周项目即生效,街道再次刷新了最大改造项目、最多改造户数、最高生效比例等上海多项旧住房成套改造纪录。
彭一小区里有80岁以上老年人558人,还有不少低收入家庭、残疾人、重大病患者等困难居民,有些居民跑了几家房屋中介都没借到房。为此,街道旧改办邀请了周边近10家房屋中介到小区里的旧改办公现场集中设摊,为居民提供便民咨询服务,方便居民尽早找到合适的房源。对于家庭存在矛盾的居民,旧改办搭建调解平台积极帮助居民化解家庭矛盾,促使居民早日搬场。
小区配套建筑效果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据悉,彭一小区拆除重建项目居民将外出过渡4年左右,待新房建好后,居民将回搬到煤卫独用、环境整洁的新房。小区内还将配套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和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各类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居民幸福感将大大提升。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要保留城市记忆。尽量保留、改造、利用既有的建筑,不随意移迁拆除已经认定的历史建筑、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鼓励采用“绣花功夫”来织补、修补、更新,保持老城区的格局和肌理,坚持低影响的更新建设模式,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特色风貌。
从偏僻乡村到中心城区的大型住宅区,彭浦新村在一个甲子中历经沧桑巨变,浓缩了时代变迁。为了让彭一小区居民留下生活在小区里的美好回忆,街道还组织开展“再见,彭一老屋!”拍摄留念活动,为居民在搬离前拍摄全家福,用镜头记录下对这片土地的情意。同时,开展彭一小区老物件征集工作,记录彭一小区在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变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