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

促进就业是崇明区委、区政府

建设“生态崇明、美丽崇明、幸福崇明”,

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发展成果,

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奋斗目标。

为此,2018年起,

崇明区创新推出“生态就业”岗位。

什么是“生态就业”岗位?

其实这是一项生态惠民政策,

指的是在公益性劳动组织转制基础上,

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生态项目维护等工作,

开发设置的垃圾收集员、道路保洁员、

泯沟保洁员、乡村治安巡逻员等就业岗位,

我们统称为“生态就业人员”。

2018年以来,

崇明区人社部门主动作为,

积极与市级业务主管部门沟通协调,

在全区成立各乡镇生态养护社

作为就业援助基地,

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同时不断加强岗位开发,

规范岗位管理,强化严抓严管,

鼓励和引导从业人员通过

参与生态养护和生态服务实现生态就业,

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垃圾收集员、道路保洁员、

泯沟保洁员、乡村治安巡逻员……

在崇明,你是不是经常与他们“不期而遇”?

那是因为这些年,

他们在崇明人的日常生活中

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你瞧!崇明的道路多么干净~

你瞧!崇明的河道多么清澈~

你瞧!崇明的乡村多么美丽~

喜迎党代会 我们这五年

今天就与小编一起走近“生态就业人员”

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感受这五年,他们的变化,

以及崇明的变化。

“民沟保洁员”的心里话

▲薛汉平指着自己负责的河道

他叫薛汉平,今年59岁,家住港西镇团结村,是港西镇生态养护社的泯沟保洁员,而他的工作地点就在“家门口”。早上八点,拿好工具,穿好防水胶鞋,薛汉平就在“家门口”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薛汉平说:“我们每天工作7小时,主要的活就是人工打捞河内漂浮物,像水葫芦、水花生、浮萍等水生杂草。”

薛汉平已经从事泯沟保洁员11年多了,更早以前他做过泥水匠、搬运工,也去上海某厂里做过临时工,但是他一心只想呆在崇明。因为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有智力残疾,为了能更好地照顾老婆孩子,他回到崇明干起了民沟保洁员,一干就是11年。薛汉平说:“以前工资很少,从几百元涨到如今的2590元,还交金,生活越来越好,虽然苦点、累点,但是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而且做人就得干一行爱一行。”

▲秦师傅正在打捞浮萍

秦师傅也是港西镇生态养护社民沟保洁员,2018年,他通过笔试、面试、公示等流程成为生态从业人员,并享受到生态惠民政策。因为河道浅、淤泥深,秦师傅只好辛苦地一点一点打捞浮萍,但说起这份“家门口的工作”,秦师傅满脸笑意:“能成为一名‘上班族’,薪资待遇、社保缴费都有保障,还能为家乡的生态尽一份力,我觉得日子很有盼头。”

附近的村民都说:“每天早晚散步,看到清澈的河水、美丽的景色,人的心情一下子变好了,生态从业人员干活认真,政府建设和管理做得好,让我们老百姓很受益。”

“垃圾收集员”的心里话

今年54岁的季玉宝是新河镇卫东村的一名垃圾收集员。早上七点半,季玉宝准时开始一天的收垃圾工作,整整十年,200多户人家,他的工具从人力三轮车变为电动三轮车,他的工资从半日制的几百元到全日制的2590元,季玉宝笑着说:“以前儿子要读书,家里要开支,工资少就得打两份工。现在儿子也大了,我的工资也涨了,政府还给我交金,生活越来越好,就盼着儿子早日成家。”

收垃圾毋庸置疑是最脏最累的活,但是季玉宝却说“不累”,因为十年的时间,他已经习惯了这份“有味道”的工作。卫东村的村民说:“季玉宝是个好人,不是他值班,但他看到我们的垃圾桶满了,就会帮我们收走弄干净。而且只要他看到路边有垃圾就会立马捡起来,这仿佛已成为他的‘职业病’了。”

每天忙忙碌碌的季玉宝心中也有一件遗憾的事,他的父亲在世时不理解他为何要去收垃圾,而今父亲已不再,他无法让父亲知道,收垃圾这份工作对崇明而言有多重要!季玉宝自豪地说:“我现在是垃圾收集的小组长,儿子和老婆也特别支持我的工作。”如今的季玉宝,不仅仅是一名垃圾收集员,他还当起“小老师”向村民们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

像季玉宝这一批从之前的公益性“非全日制”岗位转岗而来的人,刚开始也并不适应“全日制”的工作状态。为了提升工作效能,挖掘从业人员自身潜能,2018年以来,崇明区人社局不断指导全区各乡镇垃圾收集员、道路保洁员、泯沟保洁员等分片分批开展岗位技能培训。

与此同时,崇明区人社部门指导各乡镇强化考核管理,做实了两级考核制度。一是指导乡镇制定对生态就业工作的考核细则,明确严格执行考勤考核、劳动用工、岗位开发情况等为重点。二是要求各乡镇对所属的全区各村级组织进行相关考核。通过两级考核制度的有效落实,做到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实行奖勤罚懒,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有效提高了队伍参与生态岛建设的热情。

此外,针对生态就业人员基数大、岗位种类多、工作地点分散、人工管理难以全面掌握等情况,崇明区全面推行生态就业智能管理方式,通过“指纹加人脸识别签到、工作网格区域指定、GPS全程轨迹跟踪”等智能管理模式,清晰掌握从业人员考勤和工作情况。原先松散的队伍逐渐变成一支“精英化”队伍。

目前,崇明全区生态就业人员共有约1.3万人,他们已经成为在家门口参与生态岛建设的代言人。这项实实在在的生态惠民政策,不仅解决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也让崇明的生态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村容村貌越来越美,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美好的崇明,好美的崇明!